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家政知识 2022-11-08 01:59www.17kangjie.cn家政服务公司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长沙家政网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写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课程内容。

2、然后可以介绍一下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这堂课的目的或是教学目标 。

3、接着可以讲述一下通过这堂课希望学生学到什么、收获到什么等。

4、可以对整体的课堂内容以及其他进行一下反思与。

示例范文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一

讲到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应用,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内容很少,只有一个例题和一个跟踪练习。课前展示的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部分,占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虽然课本上的例题学生们反映也听懂了,巩固练习也听懂了,可是通过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一沓糊涂,举一反三的能力太差了,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就做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例题的思考不够,虽然能听懂老师的思路,很快就忘记了,没有把老师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即使讲解完毕,也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2、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化。学生讨论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你一言他一语,即使讨论出来了孩子的思维仍然是不连续的,不利于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比较困难。

3、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表现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可能源于缺乏相关联系。这肯定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们平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到任何问题都是父母帮助解决,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思考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是很需要的。

4、好多学生对"应用题"存在心里恐惧,根本不想仔细的去分析题目,打心底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题目,只好选择逃避,或者抄袭作业。教师应该灌输应用题其实是很有趣的,也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应用题的恐惧。

教学中适当灌输建模思想,其实好多数学有所建树的人都是从数学的应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的。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二

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他方程的基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复习阶段,这一章的内容也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长沙家政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谈一下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复习不到位

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也强调了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但在去括号时只注重强调符号而忽略了去括号时要应用分配律都要乘以括号里的每一项……

二、一元一次方程与有理数加减或整式加减类比较少,很多学生在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经常去分母或在解方程时了出现“原式=”这样的错误,如中,有个别同学运用去分母去计算。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拓展不到位

如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应先整理方程然后再去分母解方程,如在这类方程出现的问题较多,学生在整理时经常把—1也扩大倍数这一点与去分母混淆,应向学生指明,整理方程这一步是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公式的分子与分母扩大相同的倍数结果不变,而去分母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点在教学时没注重引导学生区别。

四、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步骤过于简单

只是粗略的给学生出以下几步

1、设出未知数。

2、列出方程。

3、解方程。

4、写出答案。

这四个步骤,这些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分析题意,经反思,准确步骤应为

1、审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

2、设出未知数。

3、找准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结果是否是方程的解以及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6、写出答案。尤其是检验方程结果这一步做的不好。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范文三

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方程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很好的途径,而解方程又是这种途径必须要掌握的。

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1.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

2.移项没有变号;

3.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注意点,让学生学会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要加强练习,多积累做题经验。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

以上就是长沙家政网小编的分享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