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成就(袁隆平院士一生的丰功伟绩,怎么评
“我们还会为吃饭发愁吗?”
袁隆平坚定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难过地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上个世纪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每每说到那段动荡艰苦的岁月,袁隆平都会激动地落泪,他经历过那段日子,知道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失去生命。
在这些成就背后,鲜有人知晓袁隆平曾走过一条艰难的路
1953年,在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僻的安江农校教书,
他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他在任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吃不上饭倒在了路上。疾病、饥饿、伤痛、死亡……望着满目疮痍,人们脸上的落寞,地上躺满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民以食为天。
儿时的田园梦,交织着已经远去的战火声,袁隆平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
他把所有的热情与青春,都投入到了水稻的研究中。
1961年7月的一天,行走在稻田中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饱满的特殊水稻。之后的他,每天都蹲在田里观察,敏锐的他意识到这正是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灵感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闪现,如果可以人工培育杂交稻,那么水稻必将大大增产。
深山教师袁隆平提出这一想法后,被许多人嘲笑这是对经典学术理论的背叛与颠覆,甚至被视为对基本遗传学的无知。
在一片质疑声中,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实践之路
他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头顶烈日天天下田。只要水稻还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缺席。
终于,在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他和团队中的人找到了6株不育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自此,他把自己的命运与粮食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两年之后的5月18日,眼看就要看到曙光时,一场暴雨彻底毁了他的梦想。
那天晚上,袁隆平披着雨衣蹲在试验田里,又看了一遍正在生长的稻苗。几个月之后,他将从这里得到第一手珍贵的数据,杂交水稻试验也将取得不小的进展。
可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第二天一大早,袁隆平跑到试验田一看,自己的稻苗全部都被人毁掉了,深受打击之下,甚至还有人恶意诽谤“秧苗定是他害怕实验不成功,自己拔的。”
这次破坏把他的试验,推迟了整整3年。
外界对袁隆平的非议愈演愈烈,质疑的声浪甚嚣尘上。
很多人嘲笑他的坚持,袁隆平却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决不会退缩。
失败和污蔑没有将他击败,反而让他变得愈发坚强。
那年,袁隆平38岁。
事件发生四天后,他在试验田旁的废井里,找回了5棵残存的秧苗,杂交水稻试验才得以继续。
为了加速培育试验,袁隆平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云南。期间,他所在的地区发生了7.7级大地震,极其危险。
袁隆平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和团队一起在用树枝搭建的窝棚里,继续着试验工作。
他的坚持没有白费,在余震的危险环境下,一株被取名为“野败”的野生稻,成为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4年秋天,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批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表现出很大的增产优势。普通水稻亩产只有200多公斤,而杂交稻亩产一般都超过500公斤。
袁隆平成功了。那年,他44岁。
中国因为种植了杂交水稻,能用每年增产的粮食多养活7000万人口,也帮助到了越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
全世界都在问这个中国人,什么来头?而当时的袁隆平,身份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为了研究水稻,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也寥寥无几......
袁隆平用珍贵的青春岁月探索杂交水稻的大门,他走过了生死边缘,经历了迷惘与伤痛,遭受过讥讽与恶意,他深知自己的痴心是对的。
1976年开始,全国推行杂交水稻,到1998年,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杂交水稻。
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却没有止步,从水田到沙漠再到盐碱地,走出国门,袁隆平想让更多人“吃上饭,吃饱饭”。后来,他又带领团队实现了水稻去镉技术,再到海水稻,这已经不知道是他的第几次尝试。
得益于他的坚持,无数人的生命不再饱受饥饿之苦,有些国家的人,更是给他起了一个昵称Father。
在他们心里,袁隆平是父亲般的存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
从多年默默无闻的坚守,到步入人生的高光时刻,高龄的袁隆平所处环境经历着剧变,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与那片稻田的距离。
他还是坚持在炎热的夏天蹒跚踱步,到田里劳作。中暑是常有的事,他会随身带着药片防止晕倒。
凭借着这颗宁静而坚韧的心,袁隆平历经暴风雨般的挫折和困境后,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愿望,不让人们挨饿。
他还给自己设立了三个任务,高产高产超高产,研发出海水稻和第三代杂交水稻,一秒都耽误不得。
“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稻穗下面乘凉……我把这个梦称为禾下乘凉梦。这是我的梦想,是我追求的目标。
每天不停歇地忙碌奔波,明显感觉他憔悴了许多。
袁隆平工作之外心无旁骛,出席公众场合、见领导、接受采访,都会令他感到局促。
他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朴素,有次接受国外记者的采访,袁隆平摸了摸自己身上几十块钱的T恤衫,问身边的人“我是不是寒碜了?”
袁隆平可谓是国士无双般的人物,可是聚光灯下,他隐身暗处,踏实做事。走进他的家,实属让人诧异。 他至今还居住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家中的家具十分朴素。
“我穿的衣服都是超市几十块钱买的,一百多块一件的时候, 我就非常满足了。”
虽然已是功成名就,但这位老人仍心甘情愿居于一隅,淡泊志弥坚。
网络上谣传他身家千亿,说他是湖南首富,这些谣言他都知道,但袁老选择一笑置之
诸多名誉加身,袁隆平一直喜欢称呼自己为“种田人”,曾经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果断地拒绝了
“我不适合当院长,这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坚守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难得,那份清寂的执着让这位老人感到安心。
尘世车马喧,独守一方地,愿得一斛黍,消弭天下饥。
袁爷爷,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