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民国时期的“中将加上将
中将加上将,这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种军衔,民国的军衔,源于清朝的新军,分为军官,士官和士兵三个级别,其中,每个级别都有细致的划分,而中将加上将,就是其中军官的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军衔中,是没有这样一个军衔的,如果是上将,可以是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然后是中将,少将。所以,一般情况下,军衔都比较单一,像是中将加上将的军衔,在民国历史上存在,但也不多。
在中华民国大陆统治的三十八年里,国家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形式上的统一,也可以叫做名义上的统一,因为国民革命军的实力过于弱小,无法抵抗强大的北洋军阀统治,,采用妥协的策略,只要那些军阀能够赞成共和制,反对帝制,革命党人可以放弃执政的权力。这样的妥协只能算是一种无奈选择。
,民国的大总统,长期被军阀头子控制,国家权力也被各种军阀控制,虽然他们大多数是承认共和制的,但这样的共和制,远不是孙中山等人想要的。
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只能靠一些虚职,来拉拢那些骄横的军阀。
这样的虚职,多半都是通过授予官职和军衔来作一些影响,这样的影响,还是有效果的,至少能让中华民国在名义上是统一了全国。
相对统一全国,民国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大,大量的军衔,超出了正常的编制,这个问题,我可以打个比方,有番号的部队就是正规军,可以享受着正规军的所有待遇,但没有番号,虽然也可以有上将中将,但没有人会看得起,就好像民国后期的那些土匪一样。
民国政府在这样疯狂的授予军衔的过程中,深受其害,军队越发的松散而难以统一。到了,除了中央军还能听从国民政府统一指挥以外,国民政府想要控制其他武装力量,是极为困难的。
大量的军衔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得了很高的军衔,但却未必能够为国民政府效力,而一些真正为国民政府效力,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那些人,却因为编制爆满,无法得到应有的荣誉。
这样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忠于国民政府的那些军人,他们会产生落差感,从而渐渐变得出工不出力。
无可奈何的国民政府,只能采用一种和稀泥的办法。这种方式在现代企业里,有了充分的利用,那就是“主持工作”。
越是大型企业,领导岗位越多,但依然会有不够用的情况出现,因为岗位永远是有限的,而符合这些岗位的人,永远是很多的。于是,就有了主持工作这么一说。
在民国时期,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军衔,就和现代的主持工作一样,虽然将领名义上是中将,但他们享受着上将的一切待遇,对于很多军人而言,这已经是很好了。
民国这样的现状,让我觉得有些无奈,革命党人,从一开始,就不成熟,他们的领袖,有着崇高的理想,外交能力更是强的惊人,但工作太过虚浮,更不会战斗。
就好像孙中山,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说,让国际社会,让那些华侨同情中国,支持中国革命,这是他独一无二的魅力。
但当他真正开始策划起义,却发现漏洞百出,很多本来可以成功的起义,完全因为革命党人的失误,满盘皆输。他们太过在意宣传,却忽视了力量的积蓄。
他们手下的战士,也都是愿意为国捐躯的勇士,黄花岗起义的惨烈和悲壮,值得每个人动容,但这些年轻人,本来可以不死,本来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却无法实现,这些年轻人,往往只知道战斗,却不知道如何战斗,甚至不知道,对手到底是谁。
像孙中山,黄兴一类的领袖,在武昌起义之后,居然都不在中国,那些勇敢的年轻人,在胜利的那一瞬间,是茫然的,不知道该走向何处,于是,才开始推举黎元洪当他们的领路人。
其实,从武昌起义那一刻开始,辛亥革命胜利了,革命党人却彻底失败了。
中将加上将这样的尴尬局面,让我由衷感叹,没有足够的实力,拿这些虚无的荣誉来拉拢人,到了无官可封之时,那些强悍的军阀,只能投以轻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