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故事(古代有哪些读书的典故)
关于读书的典故有很多,下面我就介绍几个比较著名的。
韦编三绝
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圣人孔子就有一个很著名的读书典故叫“韦编三绝”,史记中这样记载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意思就是孔子万年非常喜欢《易》,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书大都是竹简,竹简是用牛皮带子串起来的,那些牛皮带子就叫“韦编”,韦编三绝,意思是孔子读《易》的次数太多,把那些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好多次。
头悬梁,锥刺股
比孔子稍晚一些,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其中锥刺股是指的战国时候的苏秦,因为读书太困了,就拿了跟锥子扎自己大腿,这么一扎,顿时就清醒了。
而头悬梁则又要晚一些,是汉朝时候一个叫孙敬的人,弄了跟绳子吊在房梁上,并绑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一打瞌睡就会扯到头发,然后就醒了继续读书。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除此之外,汉朝还出现了“凿壁偷光”的典故。讲的是匡衡小时候家里穷,一直努力读书,晚上没光线了,于是想办法把墙壁打了个洞,让隔壁邻居家的光线透进来,然后自己彻夜读书。
与凿壁偷光经常一起提的,就是囊萤映雪,说的是晋朝的孙康,跟匡衡类似,家里非常穷,于是非常刻苦的读书学习,但还是觉得时间不够,总觉得晚上躺在床上睡觉太浪费时间,于是想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有一天他发现,雪地会反光,于是晚上把书拿出来,照着雪地反射的光线开始读书。(实际上晚上雪地是没有反光的,此典故当属杜撰。)
孙康是“映雪”,那囊萤呢?是鱼他差不多代的人,叫车胤,也是家里穷,想晚上读书,于是想了个办法,捕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透明的袋子里,然后利用萤火虫发出的光线,发奋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些是古代比较著名的读书典故,了现代也有一些。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振聋发聩,周总理也用一生的鞠躬尽瘁来实践了自己当初立下的志向。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