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谁?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典故是出自于北宋开国功臣赵普的。相传北宋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要宰相赵普多读点书,以便日后治国之用。
赵普于是在家里藏了一个箱子,据家里人所说,是一整箱子的书,赵普每天没事就在家里读书,有时直接一整天就不出来。到了要上朝的时候,对答如流,十分得当。后面赵普家人打开箱子一看,里面只有一部《论语》二十篇。
后来太宗赵光义继位,问赵普是否真的如传说一样“家里只藏有一本《论语》?”。赵普直言“臣前以上半部《论语》为太祖打天下,今以下半部《论语》为陛下治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典故的由来。
,这典故还是戏说的成分比较大,赵普出身于官宦家庭,从他祖辈起就一直在做官入仕。他曾祖父是县令、祖父和父亲是唐朝司马,虽说只是小官,但有时也要帮助上司处理事务、整理文书等,所以赵普小时候也是受过知识熏陶的。
,赵普最早是被节度使刘词征辟为从事,这是汉代开始的官职,主管一国的文书、察举等事,相当于高级秘书长,所以赵普的文化功底是很强的。只是他崇尚孔子“以仁德道义治国”的理论,所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指赵普主张以“仁德治国”,而不是他读书少。
至于他对赵太祖所说的两个字,起因是有一天,赵匡胤召见赵普,并询问他“天下什么最大?”。赵普回答“道理”。就是这两个字令到赵匡胤拍案叫绝的。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继位之后,朝廷和民间都有不少风言风语,说他篡了柴家的位子,这对于刚继位不久,天下未定的赵匡胤来说是十分难堪的一件事。
而赵匡胤问赵普的那句话,可以看出赵匡胤有点丧气,他开始不自信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大地大,哪有皇帝大?可赵匡胤身为皇帝,却还在问“什么最大?”要么他是明知故问,要么就是他信心出现了动摇。
作为聪明人的赵普,自然知道赵匡胤是对最近的流言的畏惧和对柴荣的愧疚,所以赵普不回答“皇帝最大”,而是回答“道理最大”。因为如果回答“皇帝”的话,那赵匡胤为什么能篡了周恭帝柴宗训的位子,既然他拿了柴家的天下,那是他赵家大还是柴家大呢?这道题根本就无解,极难回答。
可赵普所回答的“道理”二字,则是把实物的回答转变成虚幻的回答道理谁都看不见,可它却深藏于数千数万念的历史长河中,藏于众人心里。赵普的意思就是世间万物皆有道理,改朝换代有道理,柴家兴亡有道理,赵家崛起也有道理,任何人都否定不了这个道理,连赵匡胤也不行。
那既然否定不了,就只能承认它的正确性了。不过赵普似乎没说,后期的烛影斧声也是不是有它的道理。估计赵匡胤在得到问题答复后也没继续往下问别的,赵普也就懒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