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是谁(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怎么评价

生活百科 2022-08-06 11:44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是一个可敬可爱又可悲可叹的失败的悲剧英雄

  • 他“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认为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也不肯学剑,剑一人敌,要学就学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战策,只要一打仗就身先士卒,披甲持戟迎敌。
  • 他骁勇善战,战场上对敌,只要一瞋目叱之,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他怒喝一声,敌人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也爱故交,重情义;
  • 在“四面楚歌”,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断然拒绝了乌江亭长“卷土重来”的好意,仰天长啸,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从容自刎在乌江边……

一、众说纷纭——历史上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

但与其他史记中记载的失败者不同,项羽不但不但没有被人们所唾弃,反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惋惜、喜爱和颂扬,最为深刻的也不过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指责,但总体来说,还是以赞美、惋惜为主,诸如以下几位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咏项羽》一诗中对项羽充满了赞美与敬仰之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则对项羽的自甘失败深表惋惜,他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应该是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不应一蹶不振,自甘失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乌江亭》诗中对项羽的败局已定叹惋不已“百战疲乏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也未必愿意追随项羽从头再来的。

汉高祖刘邦则直言不讳地指责项羽是败在不会用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如此种种,或褒或贬,众说纷纭,为我们构架了一个深厚且复杂的历史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去窥探故人对项羽的认知。小编只能从自身的情况和价值取向出发,去评价项羽的身前事与身后名。

二、“成王败寇”——项羽典型性反例

作为历史的失败者,项羽虽然为此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却赢得后世的崇敬,事实上这是与古代传统“成王败寇”观念相违背的,那么是什么原因是造成了这一“历史悖论”的出现呐?其原因还是要从项羽本人身上找寻

(一)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

项羽戎马一生,勇猛强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确是一位叱咤风云、撼山动地的盖世英雄。他的英雄气概在他早年就已显露出来。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后来项羽随其叔父项梁举事,从者云集。公元前208年救援巨鹿时,他手刃观望不前的上将军宋义,然后率领楚军主力破釜沉舟,同秦军决战。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可见,项羽指挥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他是推翻秦朝暴政的第一勇士和功臣,可谓功勋卓著,彪炳千秋!后来在楚汉战争中,他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更见其骁勇。

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乘楚攻齐之际,由洛阳率诸侯兵56万人攻占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立即率领精锐3万攻击汉军,结果彭城之战以3万击败汉五国联军56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结果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了;但垓下突围时,他嗔目而叱,大呼驰下,仍然表现出了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他临失败时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段话也了自己的戎马一生,仍然表现出了一个盖世英雄威猛的雄姿和高度的自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项羽的英雄气概,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为项羽赢得了世人无限的钦敬和怀念。

(二)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

项羽不仅具备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更拥有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在秦亡汉兴之际,天下纷扰,乱世之秋,权谋机变百出,人心伪诈,但项羽却率性而为,坦荡磊落。无论是战场上两军的对垒冲杀,还是政治上的斗心角力,他都不失其真率,仿佛不知欺诈谋变为何物,天真得让人既喜爱又叹息。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年少时观看秦始皇巡游时的情景,竟脱口说道:“彼可取而代也!”他的叔父项梁急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可见其年少时就胸有大志而性格粗率,口无遮拦,率性而为。后来巨鹿之战使他成为“诸侯上将军”,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欲王关中,于是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但在鸿门宴上,他听了刘邦的几句甜言蜜语后,竟然脱口说出告密者姓名:“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作为一军统帅,项羽性格上的这种粗率淳朴简直让人无语。

为刘邦所诟病的不善于用人,实际上这也和项羽的磊落性格有关。项羽不是不爱惜人才,鸿门宴上樊哙“嗔目叱项王”尚且被项羽尊为壮士赐以酒肉,何况是对待自己的部下呢?但项羽为人耿直,做事光明磊落,不善于勾心斗角,他只是靠个人的勇力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属,很少用封爵行赏乃至欺诈权术去笼络利用人才,因而只能使品格优良的廉节之士为之效力,那些有个人野心嗜利无耻者多不愿归附。

“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记·陈丞相世家》

反观刘邦,通达人情世故,懂得人心需求,善于用爵邑笼络利诱人才,善于以权术御人,而且经常采用阴谋手段去离间项羽与部属的关系,项羽也往往上当受骗。与奸诈的刘邦相比,实际上项羽更具有人格优势,但他恰恰是败在了自己的人格优势上。是他的单纯率直使他逐渐成为孤家寡人,是他的光明磊落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结果让刘邦变被动为主动,以至于让自己兵败垓下,身死东城。

(三)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

项羽不是一个侠客,但他敢作敢为,敢爱敢恨,重情重义,重诺守信,明显具有侠义精神,而这种侠义精神也赢得了世人心底深处普遍的向往。

在他作为次将与上将军宋义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时充分体现了关爱百姓、关爱士兵、关爱国家社稷之心。宋义统领楚军行至安阳,滞留46日不进。项羽说:“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而宋义却认为应先观秦赵相斗,然后乘两者疲惫不堪时再下手。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又冷又饿,宋义却为送儿子去齐国而饮酒高会。

于是项羽怒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于是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急引兵渡河救赵。

项羽身上还明显具有重情重义的一面。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高起、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这些人来项羽的对立面, 认为项羽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但他们一致认为项羽性格中有仁爱宽厚、重情重义的一面。

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野心家刘邦,但当时受刘邦所利用的项伯却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为了显示自己重“义”,项羽没有理会范增的再三暗示,以不忍之心轻纵了敌手,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在垓下突围至乌江时,又是为了一个“义”字,项羽不肯过江卷土重来,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将自己的头颅送给追杀他的故人吕马童,还想着让他的这位故人拿着自己的头颅去刘邦那里领赏封侯。相比于刘邦的为了天下可以连父亲、妻子儿女都抛弃不顾的无情无义,项羽真是太有情有义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义薄云天!

,项羽虽然是一个有着种种弱点错误而且已经失败了的历史人物,但他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光明磊落的率直品格,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使他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让世人永怀难忘,才让世人感到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侠胆柔情的真男儿!

三、西楚霸王——一位“贵族”

,会有童靴认为小编的观点过于激进,情感色彩太过明显,那么我们就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问题,无论你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还是“英雄本色”这个问题你都无法逃避项羽的失败,宣告了贵族时代的完结。

(一)从阶级变迁来看——贵族分封制度失败的牺牲品

项羽出身于一个楚国旧贵族家庭,可惜生不逢时,其家族随着楚国的灭亡而败落。反观士人阶层则凭借着自身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脱颖而出,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官僚阶级的主体部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史记·项羽本纪》

但旧贵族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依然存在,并在秦朝末年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复国斗争的旗帜下,六国贵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旗帜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拥戴旧贵族为领袖,六国民众亦在精神上满足了他们对自己尊严的维护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贵族武装不负众望,带领民众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项羽主持的大分封。封制度的复辟引发了“楚汉之争”,作为大分封的主持人项羽自食其果,身败名裂。新兴的汉皇朝以崭新的面目面世,形成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从此开启了“平民”时代。单就阶级的变迁而言,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贵族”。

(二)从个人品格来看——贵族阶级典型特征的坚守者

除此之外,从项羽的个人品格来看,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征。通过对项羽与刘邦的言行比较,也可以窥见贵族与平民阶级在群体性格上的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项羽的“斗力”与刘邦的“斗智”。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彰显“力”与“气”是贵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

“决斗”是贵族一决胜负的游戏规则,堂堂正正地挑战,显示了贵族本色,是维护他们个人尊严的不二手段。正是出于这一逻辑,所以项羽为了复仇,在与秦军真刀真枪的搏斗中能做到破釜沉舟,决一死战,最终成就了他巨鹿之战的历史伟绩

而刘邦则不然。在项羽于巨鹿苦苦拼杀的时候,他避实就虚,用了极少的代价捷足先登夺取了关中。又在战争成败未定之时先打上了做“汉王”的主意。“斗智”是他的权衡,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他的精明盘算。他没有项羽一条道走到黑的恪守,通权达变、左右逢源是他的行为方式,其价值观是以追逐实利为依归的。

这并非偶然,时代变了,价值观念变了,游戏的规则也变了,“功利”成为时代的价值选择,贵族项羽的行为则成为一种过气的“迂腐”。

,项羽的“有礼”与刘邦的“无礼”。文化教养是贵族的标志之一,而“有礼”是项羽的性格基调。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将高起、王陵在刘邦面前评价刘、项的为人时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反映了项羽的人格魅力。刘邦的平民经历,使他对儒学和儒生厌恶之极,“便溺儒冠”,动辄辱骂儒生,显示了平民本色。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羽的“有礼”还表现在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在“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协议后背信弃义,突然袭击。两人之间的道德优劣可以立判。

对传统道德的恪守以及唯利是图的权宜处置,成为项羽与刘邦行为方式的差异之一。但反向来看,刘邦的平易以及对民情的体察,与贵族项羽刚愎自用的专断和不谙民情的迂腐形成鲜明对照。

,项羽的“刚性”与刘邦的“韧性”。崇尚人格尊严,讲求风骨气节,宁折不弯,是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项羽也恰恰是这样方面的典型。

他临死回顾一生经历时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言中透着无奈与不平,但胸中垒块隐然可见。当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行己有耻”的道德自责溢于形色,道德的羁绊成为他图谋卷土重来的心理障碍。

刘邦则不然。民间的坎坷,养成了游走江湖的历练;命运的浮沉,练就了与时推移的圆滑。平民本来一无所有,更无过多的精神负担,输得起,亦无所谓“面子”的顾虑,所以表现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刘邦虽然屡战屡败,但却屡败屡战,凭借平民的坚韧,最终取得了胜利。

综观项羽的性格,可以说是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所有的优点和缺点于一身。他是从旧的观念和立场去反抗秦朝暴政的英雄。他凭借贵族的特殊身份和性格优势成功了,又因为其贵族身份的历史局限失败。

项羽是一个“末路英雄”。所谓“末路”,是指他的行为的不合时宜;所谓“英雄”,是指他做出了令人仰慕的历史壮举。“英雄”的标准不应该是“功利性”的,而应该是“价值性”的,即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它所代表的是一个道德范畴,应该是超越“功利”的,是一个民族价值精神的承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