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谁的节日(古代几千年死了那么多名人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还有寒食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晋国重臣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晋文公)为躲避祸乱,带着几位家臣在外流亡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在路过卫国时,被卫侯卫毁拒之门外。
重耳绝粮,差一点儿饿死,介子推暗中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和着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吃,重耳这才捡回一条命。
当时重耳一文不名,朝不保夕,介子推只是出于忠诚才这样做的,绝没有投机的意图。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鼎力扶持下回到晋国,登上晋国国王的宝座,开始册封那些与他共患难的群臣,直到此时才发现,那个割肉啖君的介子推,竟然在晋文公复位后已经悄然离去。
介子推回到家,对年迈的母亲说主公得以复国,那是上天的保佑。我没有办法像其他臣子那样贪天之功(成语贪天之功的来历),所以就此归隐。
介子推母亲有些不甘心的说“你高风亮节,视功名富贵为粪土,可你毕竟与重耳有君臣之名,临行也该和他辞行才好”。
介子推道“既然决意归隐,再去辞行就有邀功之嫌”。
他母亲见儿子去意已决,只得随介子推回到定阳(山西介休)绵山隐居。
介子推走后,他的好朋友解张打抱不平,在晋文公的宫门前留书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晋文公见到解张的留言后,羞愧难当,连夜率领群臣来到绵山,但始终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
有一个叫魏犨(音丑)的大臣,出了一个馊主意,从三个方向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
此时正值晚春时节,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始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现。
大火熄灭后,晋文公依旧不死心,发誓要一定要找到介子推,派重兵继续搜山,几天后,士兵们终于在后山的山谷中发现了介子推背负着母亲,靠在一棵柳树旁,尸体已经烧焦了。
晋文公在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旁放声痛哭,悔恨不已。
晋文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把介子推老家命名为旌介村,故乡定阳改名为介休,他隐居的绵山改名为介山,隐居的山洞修建介公祠(1942年被日军烧毁)。
除此之外,晋文公还把烧焦的柳树做成木屐,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听到木屐发出的声音,就悲恸万分的呼道悲哉,足下!后来人们将最忠诚,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火焚绵山时,正是清明节的前三天,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全国从那天开始一个月内不得举火做饭,只能吃冷饭,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第二年清明节,也就是绵山大火熄灭的那一天,晋文公率群臣又一次来到介山,发现去年被烧死的柳树发出新芽。晋文公认为这是介子推显灵,便将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还要晋国百姓家家户户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这也是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曹操认为长达一个月的寒食节太影响民众的生活,发布《明罚令》,规定寒食节缩短为三天。宋代以后,蒙古人命令寒食节缩短为一天,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太近,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