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山海经》中有些什么神话
《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不少学者对书中神话做过分类,有曰四五种,或曰五六种,甚至还有说更多。
尽管众说纷纭,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
第一,天神崇拜的“观象授时”神话。
第二,人类初生的“开天辟地”神话。
第三,神人合一的“祖先崇拜”神话。
第四,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神话。
限于篇幅,择其要者而简述之。
一
《山海经》中,有不少日月“天神”的故事,反映了远古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活动及认知。
比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等,都记录了数千年前人们对太阳的崇拜。大致是说——
有一个叫汤谷的地方,谷中海水像沸汤一样滚烫,这是因为有十个太阳在里面洗澡。岸边有一棵叫扶桑的大树,是十个太阳的居所。这十个太阳,都是“太阳女神”羲和所生。它们轮流值班,每天由三足金乌驼着升起一个。
《大荒西经》记载了月亮神话。说——
西北大荒中,有日月之山,是天枢之地。有一个叫“常仪”的女子,给十二个月亮孩子洗澡,所以这里叫“浴月”。“常仪”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月母女和”。这个“女和”,很可能就是前面说的“羲和”。
学者们认为,三星堆出土的“神树”,应当就是依栖有十日之扶桑树所铸。
早期的古人,看到每天都有太阳东起西落,于是猜想有很多个太阳。但为何限定于十个?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确立了“十进位制”有关。《左传.昭公五年》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个月亮”就好理解了,一定源于古人基于一年有十二个月的推想。
后来,古人经过对太阳的长期仔细观测,确认,十个太阳其实是一个,只不过是按照“黄道”的轨迹运行而已。于是,有了“后羿射日”的神话,《天问》《淮南子》都有记载。
《山海经》,没讲到“后羿射日”,但《大荒北经》中记述了“夸父追日”,描绘很精彩。
夸父所“追”,其实不是“日”,而是太阳的影子。这个神话所反映的,恰好是远古上古先民“立杆侧影”,从而掌握太阳运行轨道的这一认识过程。
二
《山海经》记录先民“观象授时”历程,也记录了先民由此产生的“天神”崇拜。
书中,说到了黄帝、羲和、女娲、炎帝、太皞、少皞、颛顼、帝俊、帝尧、帝喾、帝舜、帝丹朱、帝禹、帝台等等。《海外北经》称为“众帝”;《大荒北经》称“群帝”。
但不论“众帝”还是“群帝”,都是“天帝”。
《大荒西经》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姖(ju)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上),名曰嘘(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卬(ang)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这是“开天辟地”一类的神话。
古人,称此为“绝天地通”。是说,天地原来混沌一体,天帝命“重”向上把天托起,又令“黎”将地向下狠压。于是天地分开,日月星辰都有了运转次序。
《尚书.吕刑》《国语.楚语》也记载了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重”和“黎”,又为“重黎”,是火神,即“祝融”。
《山海经》中的“众帝”或“群帝”,后来都退去了“天神”色彩,成为“人君”。《山海经》为后来的“人君帝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山海经》的“帝系”,包含着“东”“西”两大系统——东方,以帝俊为首,附带帝舜;还有少皞,附带太皞。西方,以黄帝、炎帝为首,附带伯夷。
这两大“帝系”,在《山海经》中又有融合。如东方帝俊“帝系”中,吸收西方的后稷加入;西方黄帝“帝系”中,亦有东方的颛顼入列。颛顼是一大“分支”,祝融(重黎)、驩头、苗民都是其后裔。
这说明,《山海经》成书过程中,辗转多地,非成于一人,吸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开天辟地,“绝天地通”,只剩下“昆仑”这一通天之丘。“昆仑神话”,是《山海经》的重要内容。
三
《山海经》即讲天上的“众帝”或“群帝”,又讲人间帝王世系和后裔子民。
其体现的,是远古上古先民从“天神”崇拜,到祖先崇拜的演进。
黄帝、炎帝,后来成为中华大地上各族群公认的祖先或“祖先神”,正是这种演进的结果。
“众帝”和“群帝”,或曾确有其人,比如是远古上古时期某一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或并无具体人指,而只是古人将对先祖的多种崇拜集于一个理想人物一身。但不论怎样,正是这样的先祖崇拜,才产生了中华民族巨大的族群凝聚力,亦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因因相袭的优良传统。
祖先崇拜,《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海内西经》《海外南经》《北次三经》等都有记载,不详赘述。
要说到的是,《山海经》中,闪烁着对女性祖先崇拜的光芒。
前面说了,“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常仪”生了十二个月亮。《大荒西经》还说到了女娲“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书里没说女娲最大的两项功绩——抟泥为人和炼石补天。但《山海经》是最早记载女娲的古籍。“女娲”是古人心中的原始开辟神,这一点毫无疑问。
《北次三经》,记载了“精卫填海”神话,精卫作为炎帝的女儿,“名曰女娃”。
女娲和女娃,一定不是巧合。女娲补天和女娃天海,异曲同工,都是原始先民对伟大母性祖先的歌颂和崇拜。
《西次三经》《海内北经》和《大荒西经》里,还有西王母神话。
《山海经》里的西王母,是人而不是神——“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咋一看,似乎面目狰狞,细想又何尝不是原始时期穿兽皮、戴骨链的女性形象。
《海内北经》里, 西王母的形象,更女性化和王者化了一些。这种变化,完成于《穆天子传》,西王母终于成为后人敬仰的温柔女神。
这种祖先崇拜,还表现在对“后裔除害” “皋陶判案”“孟涂为官”等英雄崇拜上。
四
《山海经》的神话,具有鲜明的原始宗教特点,最突出的,就是“万物有灵”。
《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都有“风神”神话。四个“风神”之名,与甲骨卜辞中“风神”一致;所居位置,亦与《尚书.尧典》所说“四方神”一致。
《海内东经》《海外东经》,有“雷”“雨”“虹”神话。
《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外南经》,有“昼夜季候之神”的神话。
《海内北经》《海外北经》《大荒东经》《海内经》《海外东经》《大荒北经》,有“河川”“东海”“沼泽”“江湘”等水神神话。与此相关,还有“应龙”“旱魃”等灾异神话。
有前面说到的“昆仑”神话;有东南西北“圣山”神话。有“邓林”神话;还有“蓬莱仙境”神话。
《山海经》里,有众多动植物神话。如“凤凰”神话;“黄鸟”“比翼鸟”“毕方鸟”神话;前面说到的“精卫”神话;“龟龙”神话;众多的“异兽”神话;“建木”和其他“圣木”神话;“邓林”和“枫木”神话;“蘨草”神话,等等。
书中,还有不少“神尸变化”神话。如,“奢比之尸”“王子夜之尸”“女丑之尸”“刑天之尸”“夏耕之尸”等,应该反映了先民对“生死”的迷惑和思考。,“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体现着古人对宁死不屈精神的崇拜。
《山海经》中,还有“医药之神”的神话。书中称之为“巫”。《大荒西经》说,神一般的“巫医”,皆居于神巫之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回到开篇说过的那句话——《山海经》,是记录中国远古上古神话不可多得的大宝藏。
挂一漏万,不可尽述。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读一读《山海经》原著吧。有多种注释本,很好读。
既然是神话,就不能以是否真实来判断。不过,正所谓传说中往往有真实的影子。特别是《山海经》中关于“观象授时”、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