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生活百科 2022-08-06 19:23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三思而后行”在今天是一个成语,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这个成语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通常是用来劝诫某人做事要多考虑,不要急于求成或是武断地下结论。为什么孔子对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呢?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方式么?我认为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并非如此。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段记载出自于《论语》的《先进》篇里。大意是子路和冉有都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结果孔子分别对子路和冉有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对子路的要求是“做事前想想爸爸和哥哥,先消停会儿,别冲动”,对冉有的要求却是“做事别犹豫,要敢于大胆迈进”。结果公西华在旁听得一头雾水,就问老师,为啥两位师兄问得是同一个问题,答案却不一样呢?孔子对此的解答是子路为人刚强鲁莽,所以教他行事要考虑到父兄尚在,不要勇猛过头;而冉求生性懦弱,遇事退缩,见义不一定上前勇为,鼓励他迈进。

这则事例实际上是孔子因材施教是一个缩影。孔子对待不同心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施教,一进一退之间,使学生受益终生。在这里他对子路的教诲,就是要子路做事前多想想,别冲动,大概就是让他“三思而后行”。

孔子并非反对“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方式

《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类似反复思考琢磨,能够做到反求诸己的学生通常都是持赞扬的态度。比如“三省吾身”的曾参是孔子门下的高足,他自己评价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行事,来避免身体受损,有违对父母的孝道。如果曾参做事不“三思而后行”,怎么可能做到处处谨慎小心?

,还有“三复白圭”的南宫适。难道孔子只是因为南宫子容多次吟诵《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就把侄女嫁给了他么?不可能,孔子嫁侄女是因为孔子喜欢南宫适做事踏实、说话慎重。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就如同南容反复所诵的那句话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怎样做到“慎言”,还不是得做事说话前考虑清楚,要“三思而后行”么?

孔子讽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不是孔子反对“三思而行”的行为方式,而是因为季文子这个人的行事风格。

季文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人的叫做季孙行父,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季孙行父为人谨小慎微,克俭持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风气。这位季文子实际上是非常了得的人物,他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正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

如此了得的一个人物,孔子凭啥讽刺季孙行父做事三思而后行?

孔子讽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主要原因

季孙行父素有贤良名声,但孔子认为他的这个名声言过其实。季孙行父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过于谨慎事世故,所以孔子针对季文子过于优柔的缺点,提出了对于一名执政者来说,处理问题、考虑清楚利弊得失执行就完了,没必要犹豫不决,当断不断。

用我们今天话讲,就是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有的问题就不需要瞻前顾后。

就如《易经》所讲的道理任何事情,无论好坏、对错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如果按照宋代理学家程颐对此的分析见解,孔子之所以讽刺、反对三思而行,是因为“……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人想事,顾虑多了的确容易起私心,容易患得患失。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