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菩提本无树,

生活百科 2022-08-07 09:23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谢谢邀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表达的境界,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讲,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且看下面慢慢道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在佛家来讲,修行到最后,会得到两种最为圆满的功德果报,一个是断果,即断除一切无明烦恼后,所得到的大解脱,也就是最为殊胜的“无住涅槃”;第二个是智果,即救度一切众生的善巧方便智慧,也就是“无上菩提”,古梵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面诗中提到的“菩提”,指的就是第二个“无上菩提”之果,但微妙之处在于,我们千万不要看到前面讲到“得”,就认为到最后真的会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教真就成了魔教了,因为《心经》里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那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真相呢?其实说穿了很简单,无论是“菩提”也好,“涅槃”也罢,只是一个表面的名字而已,背后所指的,其实是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本有的东西,想想看,找到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又有什么得、失可言呢?

所以谈到真正的修行,用的一率都是减法,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明确的讲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圣人证到的是同一个真相,回归的是同一个根源,所以相互间的话语是不会有原则上的冲突的。

“菩提”一直都在,本就不是哪棵树上结出的果,又怎么会有“菩提树”呢?“明镜亦非台”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那个真正的“本觉妙明”之心,也不象镜子那样,是由哪个工匠打造的,她也一直没动过,既然没有多出一个明镜,又哪来的“明镜台”呢?

我们只是错误的认为得到了一些东西而已,但真相却是东西一直都在,从来就没有失去过,又哪里谈得上一个“得”字呢?这不是庸人自扰又是什么呢?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接下来的一切也就都顺理成章了,无论“菩提树”还是“明镜台”,都只是比喻,一个名字而已,一切都是顺应着世人那个有所得又有所失的固有观念而来的,圣人教化世人的原则永远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意思就是说要先顺着世人原有的观念切入,切入以后,再慢慢的引导,把世人逐渐向圣道上引,这是所有圣贤教化世人共同的原则,只不过世人各自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以圣人施教的具体手段也会有差别,不同的世人,不同的手段,就构成了圣人的八万四千法门

但不管法门再多,所谓“归元原无二,方便有多门。”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返朴归真,回归到那个“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

这时候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菩提”、“明镜”都只是圣人教化世人时应机而采用的施教工具而已,就象是小孩子晚上总是哭,大人就攥着一个空拳头哄他,说“不要哭了,你来猜猜看,我这手里有什么好东西?”小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哭也就止住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

这样我们就知道,既然没有“菩提”,哪里又来的“菩提树”呢?既然没有“明镜”,又哪里会有落在明镜上的灰尘呢?只不过我们错误的坚持认为有一个叫做“菩提”的东西,所以才关联着杜撰了“菩提树”,又因为错误的认为有一个“明镜”,所以才会相应认为明镜上应有灰尘。

总结

总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我们内心现有的一切“得”和“失”,都是颠倒的妄想执着,都是需要破除掉的,只有把假的破掉了,真的才会显露出来,真的显出来了,才会发挥她应有的作用,道理说穿了,就是这么回事,那么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圣人的指引,做自己的事,回自己的家,就一切OK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