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下

生活百科 2022-08-07 19:17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下句之意:子女将想赡养孝敬父母时,父母却已离去了!附原文: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 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



译文: 孔子一次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走,快走,前面有贤人。”走上去是皋鱼。身披粗布怀抱镰刀,在路边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先生家是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这是过失之一;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撼动它,子女将想赡养孝敬父母时,父母却已离去!流逝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不能再见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大家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有许多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去了。



上句“树欲静而风不止”是客观描写。通过“树”和“风”这两个似乎对立而又统一的意象,一静一动,静中寓动,动静不二,主客统一,直探自然生命的本源——“树”主观上想静,但客强上“风”却吹来,不愿来的来了,是想静而不得;而“风”来之又去,喻指时光易逝,以此起兴引出下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由客观而主观,由物及人,由人及情,可谓“兴会标举”,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而至情化,情化而至升华——“孝”,所以该句诠释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元素“孝”,孔子没有进行抽象的讲解,而以“形象十趣事”阐发,更便于弟子的彻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特别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是一种实践理性精神,所以原文末便有弟子由思想而行动“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对“孝”的过程性阐释,正是儒家强调的“孝”要体现在行动中,而且要“孝”于父母健在时,勿等“孝”心终于有一天顿生而来才去尽孝,则“不可得贝”而悔之晚矣,正如乡间俗语所传承“孝”之语“(父母)活时不给饭,死了坟头献”,是何等的真实!

“孝”字本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是晚辈敬长辈之义,从“孝”字产生到儒家文化倡行,“孝”成了中国文化之根,绵亘至今,规范着、稳定着、和谐着家庭秩序和血亲关系,形成了中国人以“家”为原心的社会关系,进而形成“家国一体”的国家体系,如汉代的“举孝廉”就是例证,足以说明一个于父母而尽孝之人,才会是一个于国家尽忠之人。“孝”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根”、永远的“魂”。



“孝”于今多见其悲,在今天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人情冷漠,孝道低扬,这是对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化之“根”的扬弃,这是对民族文化时代化的异化,这是对主体生命良知的考问……。所以“孝”于今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越是民族的越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还是全球的,这个构建人类生命秩序的元素就是:“孝”!



(上图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