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太监割下的东西图片(清代的“阉流刑”是一种
“阉流刑”适用范围窄,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口述材料才将其还原
说起“阉流刑”,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确实,这个词在很多官方的史书里面都不曾记载。这证明它应该不是一种普遍的刑罚,或者适用的人数较少。
所谓“阉流刑”,就是阉割加流放。,清代只有太监才会接受阉割,至于流放的人,多半都是犯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适用“阉流刑”呢?
对“阉流刑”记载详细的史料,是一位名叫爱新觉罗·恒兰的皇室后裔写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清廷太监杂记》。这个恒兰的父亲名叫毓盈,是宣统时期宫内缉查总监,,他的父亲会很频繁的与太监打交道。,恒兰也就有机会与太监聊天。
这篇文章主要是恒兰根据定亲王府的太监“春和”,朝夕相处,茶余饭后的闲谈,所写的回忆文章,发表时间在1985年8月。
,这篇文章作为口述材料,应该是颇为可信的。
“阉流刑”主要是对被诛九族的幼儿才适用
恒兰在“刀儿匠”(即阉割太监的太监)这部分内容里,讲述了“阉流刑”的适用范围。他说,所谓“刀儿匠”其实是专门负责太监阉割的手术人,正名叫做“阉役”。
当时,清朝法律规定,对于那些犯有大逆不道的罪犯,要处以诛九族的刑罚(主要是谋害皇帝、杀父母等罪行),所谓诛九族就是除了本人之外,他的家族中所有人都必须处死。
,如果家中有三四岁的幼儿(俗称“逆裔”),是可以免于死刑的,要被关进监狱,等到16岁的时候,由刑部造册请皇帝批示,皇帝也会派“阉流刽役”,对这些人进行阉割,然后发往西北充当奴仆。这就是所谓的“阉流刑”。
清代初年,“阉流刽役”隶属于刑部,而“阉役”隶属于内务府,两处编制名额都为4名。
“阉流刽役”被乾隆废除,竟然由于失败“手术”太多!
那么,为什么“阉流刽役”这个职务,到了乾隆朝就被废除了呢?
主要是因为,乾隆初年,刑部的“阉流刽役”在行刑的时候,经常发生死亡事故,于是,乾隆决定,裁撤刑部4名“阉流刽役”,由内务府4名阉役,代行“阉流刽役”的职务。就这样,“阉流刽役”这个职务在乾隆年间就消失了。
为什么刑部的“阉流刽役”行刑会经常出现事故,而内务府的阉割出现事故较少呢?
这篇文章没有说,我觉得,可能主要是因为内务府阉割的人都是太监。太监主要是受内务府管辖。在北京,阉割太监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南北长街的会计司,还有一个是鼓楼前方砖胡同,在晚清分别有两个著名人物,名字叫“毕五”和“小刀刘”。
当时由于技术落后,又没有麻药,阉割完全是一门手艺活,对于行刑者的要求极高。
恒兰还提出了一个故事,据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也想在南京皇宫使用太监,于是他从广州请来很多著名的西医,用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医术和仪器进行阉割,结果几百个童子没有一个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