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谁写的(易经是谁创立的?为何感觉在老百
《周易》之成书过程
金栋按今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据易学史料及出土的商周甲骨、陶器、青铜器、帛书竹简等,今本《周易》之成书过程大致如下
商周甲骨等八卦符(出自卜者、筮官、巫师之手)→西周时期《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卦名、卦画、卦爻辞(出自祝宗卜史之官之手)→春秋末期《道德经》→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道家、阴阳家、儒家等→今本《易传》定型完成于西汉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阴阳家影响的孔门后儒经师之手)。
据出土于西汉文帝初年之帛书《周易》,其《经》只是名“六十四卦”,并无“周”字,可见今本《易经》之名《周易》与某些内容者,当是此后之后儒所为。而帛书《易传》除了很少一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传下》以外,皆是未传世《易传》。以帛书《易传》为据,今本《易传》皆是汉文帝后之后儒作品。
何谓“成书”?即该书所有内容完全编纂在一起了才算成书!成书与成篇不同。每篇文章可能是不期、不同作者写成,但编纂成书是同一时期、一二个或几个作者所为。
《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卜筮书,即算卦的书,并不是哲学,而是宗教巫术,成书于西周时期,出自卜史官之手,与周王室(周文王、周公旦)有关。如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古经是因古人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筮书。筮就是算卦。古代算卦,一般是巫史的职务。巫史们在给人算卦的时候,根据某卦某爻的象数来断定吉凶,有些与事实偶然巧合的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把一些经验记在某卦某爻的下面,逐渐积累,成为零星的片段的筮书,到了西周初年才有人加以补充与编订,《周易》古经至此才告完成。所以实际说来,《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都说‘文王作卦爻辞’,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
李镜池《周易溯源》“我们现在认为《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编著者是卜史,卜史是贵族中的僧侣阶层,是政治顾问,是当时的高等知识分子。他们掌握了政府的文献资料,学问广博,如后来的老聃为周柱下史,司马迁为太史公,都是这一类人。……我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成因有这样的一个推测,就是卦、爻辞乃卜史的卜筮记录。”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者……《周易》的原始素材来于占筮的记录,后来经过加工,逐渐成为占筮用的典籍。就此书的编纂说,有一定的思想性,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它近于占筮用的字典,又不只是按甲、乙、丙、丁罗列各种筮辞。但总的说来,这部典籍的形成出于占筮的需要,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宋朝朱熹说‘易本为卜筮而作’(《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是可信的。关于《周易》的编纂,近人认为出于当时的史官之手,《周易》是经过多次整理而成的。史官在古代兼管占卜之事……《周易》这部典籍的编纂,出于西周的史官之手,也是可信的。”
《易经》全书六十四重卦,即卦形64个、卦名64个、卦辞64条、爻辞384条、用九1条、用六1条,除了卦形之外,文字共450辞(辞,乃长短不等之一段话,或有几个字),经文共4940个字。
《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据帛书《易传》,今本《易传》当定型成书于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易传》,亦名《易大传》《周易大传》共七种十篇,故又名《十翼》 ,即《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篇、《系辞》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如
朱伯崑《周易通释》“十翼出于孔门后学之手……此书的编纂当出于儒家之手,但其内容和思想,颇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乃哲学著作,借用古代易学家的话说,乃穷理尽性之书,既言天道,又讲人事。从占问吉凶祸福,到阐发哲理,这在思想史上是一大进步。《周易》所以影响后世,确切的说,不是由于占术,而是基于《易传》所提出的理论。……《易传》的作者通过对筮法以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将古代的占筮典籍升华为哲学典籍。”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易经》的原有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
由上可知,《周易》之“经”“传”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