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写《史记》用了多长时间)
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其实耗尽了他的一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化是需要积累,知识是需要沉淀的,文字也不是想堆砌字体就能一个个冒出,所有必须纵观司马迁的一生才能真正读懂、明了《史记》的意义,了解熟悉司马迁的为人。
继父志,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的司马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虽然职位并不十分显要,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长氛围为司马迁修史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在其父死后,子承父业,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当上了太史令,得到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嘱咐司马迁要接着做太史,并希望他能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遇上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毅然选择了腐刑。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
《史记》是司马迁耗尽他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具有崇高的人格,他一生为人真实、态度严谨认真,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都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司马迁的个人品格和个人成就除了他个人的付出和努力也一定离不开其祖上一直对修史事业的坚持,离不开其父辈对他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