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一般封什么官(举人,秀才,榜眼,探花,进
,提问者的这个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可能这么排序。状元、榜眼、探花本身就是进士,指的是进士中的前三名,也称“一甲赐进士及第”、俗称“三鼎甲”。,把进士与状元、榜眼、探花摆在一起排序,本身就是错误的。再就是秀才应该排在举人之前,因为在古代只有取得了生员(即俗称的秀才)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乡试考中之后才能成为举人。现而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中举”一词,其实就是源自于这里。
清朝的科举考试程序是这样的……读书人要参加县试和府试、考取童生资格,然后才能去参加由各省提督学政主持的院试、考取生员资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只有考取了生员资格之后,才能够参加三年一度的乡试。如果没能考取生员资格,无论您多大年纪、哪怕是年近耄耋,也只能叫童生!并不是说,只要是个读书人就能叫“秀才”,古代的秀才是要考的。
生员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之后即为举人。理论上,只要是考取了举人,便有了跻身官场的“门票”。举人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必须等朝廷放名额、如“大挑”等等,如果朝廷不放名额,那举人就只能在家候缺。,也不是白等,朝廷会定期给举人发放生活费,而且举人还可以享受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有罪不得上刑等很多特权。一些在家候缺、但又想要尽快跻身官场的举人往往会选择先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以期获得赏识而“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如晚清时期的重臣左宗棠走的就是这条路。
除此之外,在每年乡试的“落榜生”中,朝廷还会择优录取一些成绩尚可的考生入国字监深造,称为“副榜贡生”。经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这些副榜贡生的待遇参照举人给予,理论上也是可以直接出仕的,但同样要等朝廷放名额。像清朝著名的“于青菜”于成龙,走的就是副榜贡生这条路。因为于成龙身处清初,清廷人才缺口很大,他虽为明朝的副榜贡生出身,但清朝也予以认可了,而且在国字监深造并考核合格之后便被直接外放了知县!要是搁在晚清时期,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晚清时期,因为冗员太多、人员过剩,连一些进士都得回家候缺,就更别说是举人和副榜贡生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举人、副榜贡生出仕的起点要远低于进士,后期的升迁也要比进士慢很多。,像于成龙、左宗棠之类的“特例”除外。
在考中举人之后,如果不想在家候缺、等朝廷放名额,还有一捷径路可以走,那就是进京参加会试。朝廷不仅有专车接送,而且全额支付路费!,前提是你得有这个能力,考不上进士,那你还是得老老实实回家候缺。好在没有年龄限制,只要您想继续考,下次再来、考到头发全白了都没问题。
举人参加会试考中之后即为贡士,而获得了贡士资格等于就是获得了进士资格,因为接下来的殿试是等额录取,只重新排名、不淘汰任何一人。换句话说,只要会试通过了,那就肯定是进士,唯一的区别仅仅是您会获得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还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里面的“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而会试的第一名则叫做会元。因为殿试是重新排名,所以会元不一定是状元,状元在会试时也不一定就是会元,全看皇帝的心情了。比如晚清时期的状元刘春霖,就是因为名字叫得好而被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钦点为了状元!
考中进士之后,理论上朝廷都是会为您安排一份工作的,而且级别不低,通常“处级”起步。一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任修撰、编修,二甲中的一部分会被择优录取为庶吉士、入翰林院镀金,考核优秀的在散馆后可以留馆出任编修等职。剩下的一般会被分发六部任主事之类或者外放各地任知县等等。,到了晚清时期因为人员严重超编,很多进士也不得不回家候缺!但这毕竟不是常态、主流。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乡试、会试还是殿试,都不是学历考试,而是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一般的存在。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可以获得出仕资格,只不过举人需要候缺、而进士一般可以直接出仕。既然不是学历考试,又何谈学位?反问提问者一句,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以后,应该授予您什么学位呢?,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再强调一遍,中国古代的乡试、会试、殿试不是学历考试,根本无法与现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