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和苗族姑娘睡(苗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生活百科 2022-08-10 14:34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苗族是中国南方最散居的民族,南方几乎都有苗族居住。人口接近一千万,是中国比较大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贵州、湖南、广西。

在古代,南方一直地广人稀,根本不缺土地,苗族的这种异常的散居,很可能印证了苗族是蚩尤后代的传说。1、传说蚩尤率领的是九黎和百越众多部落组成的联军,与炎黄部落在中原大战,战败后全部南逃。苗族可能就是蚩尤的本部民族,这种分散居住,很符合战败后害怕炎黄部落的追杀、而分散逃跑形成的。2、苗族可以和其他少数插花居住在一起,而被接受,这也是证据。在上古时代,部落都有明确的势力范围,随意进入其他民族的地界是没有安全保障的,严重的还会引发部族的战争。而只有苗族,因为他是大首领蚩尤的本部民族,才可以随意地迁徙而被接受。3、苗族都是居住在森林里,这和布依族等靠水而居、喜欢居住在坝子等明显不同,也许还是处于安全上的考虑。4、各地苗族的习惯、服饰保留了数千年,至今还可以相同,也可以说明他们曾经是一个强大、有光辉历史的民族。遗憾的是苗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没有把历史详细记载下来,只有各种传说。

过去苗族的服饰比较古朴,据30年前贵州有个老苗族给我说的,正宗的苗族服饰妇女背上有一块很小的披肩,上面有很特殊的图案,数千年没有改变过,那就是各支苗族的特殊密码图案。是苗族的标志。这个故事,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受难,要分散逃跑,于是父母交给每个人一件信物,期待他们将来还能据此相认。很遗憾,现在好像苗族服饰都改得各式各样了。更遗憾是,也没有专家去研究一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上图案的密码意义。那里面一定隐藏着诸多的历史。

也许是苗族对森林有着生命一般的依赖,苗族的生态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他们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苗族居住的地区,数千年生态没有遭受破坏,这在贵州的苗族村寨非常明显。数千年来,各苗族的村规里面,都禁止随意砍树、随意破坏植被开荒。有些村规定谁乱砍一棵树,要请全村人吃一顿饭。还受到族人鄙视。令人敬佩的是这些规定是流传下来的,很多代很多年了。这造就了历史上贵州很多地方是山高水也高,高山上也可以种植水稻。实际上,苗族村寨水土资源保护得好,吃饭也就没有问题。现在扶贫也主要是针对没钱花的问题,而且现在的贫困,很多和上学、医疗有关,和历史上的标准不太一样。

“靠山吃山”,苗族世世代代对山林生态的保护意识,还帮助苗族渡过了历史上无数的天灾和人祸。抗日战争期间,以及上世纪60年到63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年代等等,每每遇到粮食大量歉收年份,山野中有野兽、有各种野生的富含蛋白质和淀粉的植物、各种野菜、野生菌都可以食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历史上苗族从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饥荒。有天灾的时候,都是很多外地人逃荒到这里,却没有苗族人出去逃荒的。

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各条大江都非常清洁,常年可以打鱼。由此苗族还发明了用酸汤去掉鱼腥味、并且调出非常美味的做法,酸汤鱼不需要使用任何植物油和动物油烹饪,又符合现代人减少脂肪摄入的需要。味重、唯美却不腻,所以大受欢迎。成为苗族菜系的主打和招牌。到苗族地区不吃酸汤鱼喝米酒,那就“白去了”。但非常遗憾的是,现在酸汤鱼的商业消费量太大了。再用野生鱼也不行了。二是国家要保护野生鱼。现在贵州夏季的旅游非常火,夏季各城市和旅游区,晚餐时段到处都是找酸汤鱼店的外地人。本地人更是常年吃,经常吃。现在吃不到各条江里野生鱼做的正宗酸汤鱼了。

历史上的苗族还喜欢吃野味,苗族男人都有枪、农闲时节打猎。打到大一点野兽,就抬回来请全村人来品尝(也无法保存)。全村人一起喝米酒、吃野味。苗族妇女多会喝酒,米酒度数很低,男人女人都可以喝几个小时不醉(但是米酒醉起来是很厉害的,外地人喝米酒一定要控制量)、然后烧起篝火集体跳舞。这是过去苗族人的一大乐趣。但是遗憾的是现在都不准打猎了。一是国家要保护野生动物,也收缴了枪支。二是打猎收入不稳定,还是不如搞好生产。但是这种浪漫日子他们世代都在过、过了上千年,是近20年才改变的。想想也真是羡慕。相较于汉族,他们的幸福指数,一直是最高的。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一直不敢进犯贵州和湘西,也与苗族等各少数民族山民的打猎习惯有关,男人都有枪支(火枪),且有很多神枪手,狩猎野兽的过程几乎就是特种兵的训练过程。面对这么一支数百万训练有素、熟悉地形、誓死保卫家园的超大规模的“游击队”,日军不得不感到胆寒。日军占林独山县城后,曾派出一支两千多人的部队向贵阳方向试探前进。蒋介石不知道敌情、居然派出十余万部队在都匀南面设防。但远没有接触、日军就自行撤回了独山,又主动放弃了独山撤回了桂林。

苗族的饮食习惯除了酸汤,就是腌腊制品。道理也很简单,过去没有冰箱,杀年猪以后难以保存。于是苗族和南方各少数民族一样,都喜欢制作腌腊食品。苗族正宗的”老腊肉“,使用的是土法养的猪(喂粮食和各种野菜),腌制两天后、用柏树枝枝很小的明火熏烤10天以上,再风干10日以后可以食用。苗族腊肉的正宗吃法是清蒸,最多加入一些盐菜或竹笋等,不要加其他姜葱蒜等佐料。绝对是世间美味”!老腊肉“可以保存半年左右。这里还是有遗憾,现在腊肉也是消费量很大的商业化食品进入各个城市,没有那么多柏树枝了,基本上都是用其他树枝熏制的了,猪肉也是饲料猪。味道必去过去的土猪做的“老腊肉”,真不太地道了。

苗族的酸汤和腌腊食品的饮食习惯与越南京族非常相似,是不是有联系,不得而知。

苗族还有个特点是非常热情好客,一个小村寨子里,如果来一个尊贵的客人,主人不仅会做一桌好菜隆重接待,还会叫小孩去邀请附近的亲戚朋友来一起接待客人。如果你是当地人,路过别人家门口时主人家在接待,那也会被邀请加入接待,喝酒唱歌。特别是过年时节,几乎是出去就有酒喝。当然,”吃人三餐、还人一席“,你自己也得这样对待别人才会经常受到邀请。

笔者20年前曾经在苗族村寨工作过,很愉快。感觉最深的是我们初八就过完年了,开始工作了,可他们正月十五以前还在快乐地过年。我们一行两人去村里开个会,然后赶路回乡。这一路上,正好是吃饭时间,不断有村民热情邀请我们加入喝酒吃饭。那一顿饭,我吃了五家人的饭菜、喝了五家人的酒(好在是米酒),勉强回到驻地、就倒下了--烂醉如泥。那种浓浓乡情和老腊肉的味道,至今难忘。

苗族和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一样,喜欢唱山歌。而且其中也有相当造诣的歌手。一部电影《刘三姐》把广西壮族的山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其实那里面有很多的误读。一个误读是山歌不是壮族的专利,贵州、湘西、广西这一带的少数民族都非常喜欢唱山歌。第二个误读是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作中、互相交流中唱的,不具备表演性质,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高音和难度。历史上汉人的文化受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深,汉人推崇的艺术都是是王公贵族、地主豪绅欣赏的,它很早就商业化和表演性了。汉人的只有专业歌手才做的赚钱为目的的表演性歌唱,其实并非真正的劳动人民生活中的艺术。苗族的山歌,是人人都能唱的,曲调很平缓,但讲究的功力是适时按照当时的情景自编自唱,这一点和《刘三姐》上面的对歌形式是一样的。年轻人对歌也是找对象的方式,如果能够当时跟随对方的意思编曲、编词唱出来,让对方满意,那就有戏了。当然,这个游戏的难度是:无法抄袭,思维敏捷、才华出众的小伙或才女才能占据优势。

在少数民族地方工作生活过的人,看到一些地方文化部门搞所谓”送文化下乡“,会觉得可笑。你们潜意识就是认为他们的文化不是文化,是他们没有你们欣赏的商业文化、追星文化、时尚文化。这种认识是愚蠢的!而把那些炒作明星的表演性商业文化送到最懂生活文化的少数民族中去,究竟有没有人欣赏、认可?也许,他们比你们更懂什么是生活的文化!别的不说,苗族人个个都会唱歌跳舞,汉人的普通人行吗?这些部门还不如多创造机会,多搞点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让他们来发挥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来表达他们的生活艺术、才华也就够了。也就做了件大好事了。


历史上的苗族由于人口较少,自然条件优越。应该是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比如米酒的盛行,也只有粮食充足的地方,才有大量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加上这里的气候和水好,这还导致了至今贵州的酒产业也是规模最大的,优质酒最多的地方。还有苗族女孩的银饰,那也是相当富足的地区才会有这样的风俗。据说传统的苗族女孩的银饰都在10斤以上,最重的达到30斤左右,加上做工,这在现代都要值十几万到数十万元,而在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银本位”时代,那可是很大一笔钱(即便是“生银”)!这也可以看出苗族女孩在家里,那是“宝贝”一样的地位,得到全民族的呵护。还有喜欢邀请亲朋吃饭喝酒,那也是必须要丰衣足食的地方才有的。苗族酸汤分为“红酸“和”白酸“,红酸是西红柿做的,白酸是用大米发酵来的,正宗的是”白酸“!如果在粮食不足的地方,用大量大米做成大量使用的佐料,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苗族还传承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专门的祭祀场地,贵州省会贵阳的市中心喷水池,据说就是历史上贵阳的苗族和布依族公用的最大的祭祀场地。因为是大型祭祀场所,所有建筑都只能围绕它兴建而不能占用,必须四通八达,各种饮食店也围绕它展开。于是,慢慢发展成为贵阳一直以来的市中心。这里的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上世界90年代。后来由于祭祀活动导致的城市交通瘫痪、治安无法承受,才逐步淡出了。但至今,在“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那里依然是人山人海。当然,喷水池最热闹的节日变成了”情人节“,2月14日,那里是少男少女们和玫瑰花的海洋!但是,除了贵阳城里,其他的苗族聚居地的各种祭祀活动,一直在进行。而且大有越来越隆重的势头。苗族和各民族的节日、庆典也在全面复苏。仿佛这种文化有它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现代文明对苗族的影响也很大,很多风俗业在改变。不过笔者还是希望苗族朋友们多保留一些。“越是民族的,它越是世界的”。比如苗族的服饰,虽然略显笨重,但是简化一下,庆典和过节时候穿,那个美啊!无法言表!每每看到网上晒出的日本女孩春天在樱花树下的和服美景,就会想起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妇女服饰,在那个“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时节,丝毫不逊色!

苗族和南方各少数民族都一样,女人也是要下地干活、干重活的。过去苗族的女人都不化妝,虽然因为劳作艰辛大多显得沧桑,但其中也不乏“天生丽质”。笔者就见到过不化妆就可以倾城倾国的苗族美女,唇红齿白,一下子就能把大都市的人造美女、包装美女都给比垮了。当时想起的就是:真是好山好水出美女,那还需要化妆吗?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