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刘墉下南京(《刘墉下南京》许拔贡为何
历史编剧《刘墉下南京》许拔贡为何不让扬洪杀刘墉?这个问题值得研讨,也是个看似简单,深思很有意味的问题,讨论中,有的说是许拔贡怕没把握;有的则说因刘墉是朝廷命官,不能随意杀;还有的说刘墉是皇上身边的红人等等,各持一词,说法不同,而我却又有看法
一、基本事由。
我们从引起扬洪起杀心的缘由着手,细细品来。历史上,清朝乾隆鼎盛时期,曾有那么一年,刘墉被乾隆贬出京城,低调到达南京。此时的许天官之女许翠屏与其表兄扬洪通奸,为维护其长久奸情,害死了其丈夫张禄,这一切却又被义士刘青碰巧看到了。刘墉乘坐凉纱轿到大皇庙院降香,而路上许翠屏为张禄出殡,又断开了抬棺的绳索,停在大街上的白茬棺恰巧又挡住了刘墉的去路。刘墉见情下轿查看,且又发现了异常,认定张禄之死定有隐情,随命手下将棺材抢走,并连同许翠屏一起带回衙门。
回衙后,刘墉立即升堂审问许翠屏,许翠屏宁死不招,后许家众功名(有头脸的人)大闹公堂,许拔贡问刘墉为何抢棺?刘墉认为死者有冤情,即当堂开棺验尸,但不料,却没验出任何伤情,杨洪要用剑杀刘墉,后被许拔贡拦下,与扬洪讲明道理后去总督府告刘墉……。
二、人物定位。
主角人物许拔贡,这个人;他的身份明确为拔贡,但这并不能算作是他有正式的功名,按现在的说法,他顶多是相当于保送生或推荐生。在乾隆年间,拔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
,贡生入仕(升职转正)的途经有三种,一是参加乡试,取得更高的功名。二是入监(学院)读书,期满后考选授官;三是直接经考试而授官(入职录用)。这第三种途径原则上是针对贡生中的恩贡(先贤的孔子后裔)、岁贡(地方定期选送有年资的拔贡)和优贡(地方定期选送学习成绩优等的拔贡)三种情况而言,这其中的恩贡除外,其余两贡均与地方推荐有关。
;在经过的"事由"中,编者称许拔贡为许天官,可见人物安排的初心是将此人定义为追上求官之人,也是他本性的雏形。
;是许拔贡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表现为三个简单处事动作,即"问",问刘墉如何抢棺;"拦",扬洪要用剑杀刘墉,被许拔贡拦下;"告",去总督府告刘墉。这三个举止证明许拔贡是个冷静、精明而有城府的明白人。他面对爱女被拘审,心情自然愤而问之,面对刘墉手中拿不出证据,且又验尸无果后尴尬结局,本来就是占尽风头事,而在这重要关头,扬洪却又鲁莽生事,先是这丢了“风头”不说,这当堂行凶,等于是"在自我暴露及自送性命",杀死刘墉与杀不成刘墉,两种结果都是一样的"凶"事。所以他果敢地阻止了他的鲁莽,选择了上告办法,以借上力而处之。看,许拔贡是一名精炼而有政治抱负的人。
三、四条结论。
许拔贡不让扬洪杀刘墉主要有如下四种原因
(1)"保仕途"。确保自身政治仕途,是处事的根本目的,有远大抱负,涉事诚府极深。许拨贡的实名为许天官,仕途的功名是他一生的追求。扬洪杀死刘墉,定会受到关系牵连,那么在今后的"岁贡"、"优贡"的推送授用中,必然受到"否决性"的影响,,当堂杀死朝庭命官这种蠢事,绝不容发生。
(2)"稳态势"。处事老练,压制事态升级,是他心中控制态势的理想结局,尽力保持自身不被动,这是许拔贡处事老练的原则和理智的选择。许拔贡深知官场规则,在公堂行凶,只能处处被动挨打,加速事件的败露,导致全面"崩盘"。于是他果断地阻止了扬洪不理智行为。
(3)"求周旋"。许拔贡胸有成熟化解事态的办法,阻“扬”杀“刘”,是一种心态的驱使。他很怕扬洪破坏了他与刘墉全盘政治周旋的心中盘算,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对扬洪的行为进行了及时的阻拦。许天官由于在多年的政治奔波生涯中,曾结识了总督高俊成、朝中龙国太等一批人,这在仕途上也就初步形成了可用的人缘网,眼下这紧要关头都可拿来一用,说,这既是一种资本又是一种优势,围绕这仅有的手中优势,他心中就有了底谱,当见到扬洪欲行粗鲁之举时,第一意识就是立马拦阻,也是他"底谱"在本能上的反映。实际上,在后续的事态发展中,他的盘算虽未得以实现,但总也产生了些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增加了事件的曲折性。
(4)"作者之意"。许拔贡阻"扬"杀"刘"情节,是设定故事发展的需要,由于故事的本身,其情节多为虚构,情节的发展,绝不能是以扬洪刺杀刘墉成功或不成功来作为结局,任何作品中的主次人物,往往都不会是这样无缘无故地收官,许拔贡阻拦扬洪杀刘墉一事,也是作者在编辑上的一种特殊需要和技巧的安排。
托土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