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图腾十大图腾(中国的图腾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洛阳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是华夏第一龙图腾
在二里头遗址上, 2002年,该遗址发现的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被全部清理出来。
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色彩绚丽。龙头呈扁圆形,梭形眼,眼珠为圆饼形白玉,鼻梁由三节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蒜头状鼻端由绿松石雕成。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有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鳞纹,龙尾内蜷,形象生动。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国宝。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很多学者都撰文讨论。有的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许宏先生则说,这一出土于“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的绿松石龙,才是真正的“中国龙”。
龙是神异灵物,是多种动物的综合,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舜禹时期已经有"豢龙氏",夏代孔甲时期有"蓄龙氏"是古人曾经蓄养过龙(有可能是当年的黄河流域湿地沼泽中一种类似鳄鱼的两栖动物)。之后,龙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图腾,经夏商周至战国时期发展,到秦汉时龙的形象基本成形。中华民族的先人将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等诸多人格赋予其身,龙身上承载着他们的愿景和追求。
绿松石龙形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也代表着中国龙的形象在"中央之国"、"华夏第一都"的最古老发现,更有力的实证了华夏儿女永永远远都是龙的传人。这一中华神龙的出世表现了在神秘莫测的自然界面前,华夏民族的祖先以龙作为图腾崇拜,龙那真实而又虚无的形象,逐渐演化成为华夏儿女的民族信念和精神象征。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这样完整的龙形器,证明早在夏代的时候,先民们已经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崇拜。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塑龙图,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到商周礼器中的双龙龙纹等,可以清晰看到中国龙的形象一脉相承,进一步证明中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