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有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

生活百科 2022-08-04 19:25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之手,像这样一首句句耳熟能详,且意境深远蕴含哲理的千古诗篇,在历史上所有的诗词中并不多见。

东坡不愧为诗人中的大咖。

问题中,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峰”有什么区别?

先简单的说下东坡写这首诗的背景,宋元奉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在经过九江的时候游览庐山后,写下了这首庐山记游诗。

首句中的“岭”“峰”,它本质上是不存在任何区别。岭也好峰也罢,庐山终究还是那座庐山。而之所以同样的一座山,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是因为诗人站在了不同的角度观看。

一个是站在山的正面就是横看,一个则是从山的斜面也就是侧看。横看是山势相连绵延的岭,侧看是孤高陡立的峰。“岭”“峰”都有描写山高大的意思,只是“岭”在我们的感官视觉中,常常是一种,排列相连的成线状态,而“峰”则是倾向单一独立的形式。

因此相对来说,“峰”比“岭”要高大一些。

其实,诗人这里的横看,也可以理解成为近观,侧面看作是远观。近处观看像起伏连绵的山岭,远处看时又成了一座孤高直立的山峰。

为什么会这样呢?上面也说了,岭是排列相连的形式,站在侧面的角度观看时,将排列的山岭视觉上进行了重叠,看到的就成了一座壁立陡峭的山峰了。

这就是诗中“岭”与“峰”的区别。通过诗人所处的两个不同观看角度,庐山产生的不同成像。这也道出了庐山具有奇的特点。

再联想一下,正面成“岭”可以看作诗人进入庐山之时,侧面为“峰”是要准备离开。正呼应了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通过一正一侧的不同角度,以及一岭一峰的两种状态,既描写出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且借此阐述出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活中与人相处,不能单凭一个人的喜好作为是否交往的评判标准。要全方位的接触与了解,包括一个人家庭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以及性格特点,只有综全面合性的分析与把握,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记得小学学过一篇《画杨桃》的课文,不同的观看角度,画出的杨桃也形态各异。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相似的道理。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个久不是单指时间的长短,而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对人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既看到人的正面也看到了其侧面,是多角度多方位而得出的结论。

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苏东坡这位文学大咖,不仅具有豪迈奔放的气势,也有高度深刻的哲学意味。所以,了解苏东坡也不能单单读一篇大江东去。

看到“岭”不能说见过山,同样见“峰”亦如此。

人生除了方位角度产生差异外,还有不同的阅历、胸怀以及境界。

是否认可我的观点,请留下你的见解。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