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皇后简介(历史上的孝庄皇后,其实并不受宠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顺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寨桑为了巩固科尔沁蒙古和后金之间的联盟关系,于是通过联姻的手段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先后嫁给了后金的贵族,而年轻慧美的布木布泰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当时年仅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做侧福晋,当时皇太极已经33岁了。而在十一年前,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已经嫁给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即清太宗。皇太极在分封五官后妃时,将布木布泰封为庄妃。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不幸天折了。巧合的是,在两天之后,庄妃就为皇太极生下了皇九子福临,这给处在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而这个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戎马一生的皇太极暴病身亡。
他生前没有立下遗嘱,指定谁来继承皇位,于是朝中顿时出现了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很快就形成了以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为首的两派势力。
多尔衮的这一决定使支持豪格的大臣无话可说,很快得到了各方认可。清朝一旦崩溃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而轻轻化解了,从而避免了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于是,不满6岁的福临于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帝即位时不满6岁,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是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摄政王”。在民间,关于“太后下嫁摄政王”的说法流传更广,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所著的《苍水诗集》,其中《建夷宫词》有一首是影射太后下嫁,诗文是这样写的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诗文中的慈宁宫指的是皇太后的居处,春官指的是礼部官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慈宁宫里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礼部昨天呈进了预先拟定的礼节仪式,这是为了迎接太后的结婚典礼。《苍水诗集》刊行后“太后下嫁”的事情好像得到了证实。因为张煌言作这首诗时的时间大约是在顺治六七年间,当时清宫内有两位太后,一位是正宫孝端文皇后,当时已年近50岁,而此时的多尔衮只有30多岁,显然不是她;另一位就是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后,她比多尔衮小两岁,两人年龄相当,诗中所说的太后下嫁,也就只能是孝庄皇后了。这毕竟只是诗歌吟咏不能作为史证的,只能是一种推测。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教育部在清理礼部档案的时候在存档中发现历科殿试策文中有“皇父摄政王”的字样,而且与“皇上”同格抬写;后来在清理大库红本(皇帝御批之件)档案时,发现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内外奏疏上有“皇父”之称,这与蒋良骐《东华录》记载的顺治五年(1648年)诏封皇叔父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八年(1651年)追论多尔衮的罪状诏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等语句相对应,加上当时孝庄死后选择不和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在关内独葬,所以许多人据此认为“太后下嫁摄政王”确有其事。
一些史学家却不同意这个说法,他们认为张煌言属于明朝遗臣,对清廷是怀有成见的,他所作的诗词不能作为历史根据。
清朝时皇帝和皇后分葬在两地的情况并不鲜见。如果真有“太后下嫁摄政王”这件事,那么当时的私人著述中应该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刊行,除了张煌言的诗词之外,没有哪一本著述中记载了可以印证“太后”下嫁摄政王的史料,所以关于“太后下嫁摄政王”的事件,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南明政权间的传闻而已。
有人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大。这是因为多尔死时,顺治帝下令以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并追谥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升祔太庙。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能如此享用,如果仅仅是作为皇叔或者是辅政大臣来讲,多尔衮是难获得这等荣耀的,所以有人说孝庄下嫁多尔衮一事很有可能发生。就在顺治帝追封多尔衮为“诚敬义皇帝”后过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有人告发多尔衮生前曾密谋篡夺帝位,而且得到了许多贝勒和大臣的响应,他们群起而攻击。于是,刚刚亲政的顺治皇帝下令将多尔衮削去爵位,撤出宗庙,开除宗室名分,没收家产,平毁陵墓。多尔衮一下子从巅峰跌到了谷底。如果太后真的下嫁给了多尔衮,那么在多尔衮死后尸骨未寒的情况下,是不会有人出来陷害他的。,如果多尔衮真的娶了孝庄为妻,那么他就成了顺治皇帝的继父。顺治帝如此对待多尔衮,那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曾经认贼作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