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中国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生活百科 2022-08-05 08:39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中华首姓:风

据《三坟》载:“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唐·司马贞《史记·三皇本记》:“庖牺氏,风氏。……女娲氏,亦风姓。”另《补史记·三皇本记》:“太皞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南宋《通志》:“华胥生男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中国人名大辞典》:“伏羲,上古皇帝。姓风氏。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称太昊。教民佃渔畜牧,养牺牲以充庖厨,故又曰疱牺……”《世本·氏姓篇》(清·张澎补注本):“天皇封帝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另有王大有的《昆仑文明播化》:“中原的陈地和房地均是燧人氏及其传人的都邑。”

从以上古籍或学术专著可初知:

[一]“风”是伏羲、女娲之姓

(一)、风姓源伏羲、女娲,故谓中华第一姓。清·张澎《姓氏寻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姓氏的根在哪里?在伏羲、女娲。

(二)、“伏羲”一词,因历史演进,文字及语音变化和依业绩功德等因素,另有伏戏、宓羲、包牺、庖牺、疱牺或羲皇、牺皇、皇羲、太昊、太皞。《史记》称伏牺。诸多名称,实为一人——通常指的伏羲人祖。同时说明:古时,人名无定,灵活多变;时至今日,仍有一人几名或字、号、别名,等等。但“姓”是不可轻易变更的。

(三)、伏羲之名源于自然崇拜。伏:藏,隐存,向下,属阴;羲:有太阳的意思,向上,为阳。原来天地合一、阴阳八卦、人与自然和谐宜相生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蕴含在人祖的名字中!

[二]与燧(古同遂。下同。)人氏有关

(一)、钻木取火——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制造工具。燧人氏所取之火,可视为一种益人类生存的“工具”:取暖、御寒、驱赶害人猛兽,更重要是改变“茹毛饮血”的野蛮状况——熟食宜吃,助消化、吸收,益健康。韩非子《五蠹》:民食果蓏蚌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特别是“火”能燃在于“风”之助,无“风”则无“火”。风乃天神之力。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蛮荒时代,风助火燃,推动人类进步,功莫大焉。

(二)、燧人氏,不是火姓,而姓“风”,因缘或正在于上。

[三]“风“为首姓之因

(一)、自然崇拜。如前所及,人类早期崇拜为自然崇拜,但“钻木取火“又是人智所为,风助火势,更奠定了“自然力”最大之理论基础。

(二)、人性崇拜,燧人氏因取火之功和尊长身份为“三皇”之首。《尚书大传》:“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遂人以火记,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燧人氏,原弇兹氏,名允婼,娶华胥氏,生伏羲、女娲。是为其父。为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伏羲女娲随父姓。

(三)、神力崇拜。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梦风,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黄帝是晚于伏羲之圣帝,亦视风为号令,梦风吹垢,随遍寻天下,得一人名“风后”,封为相,助其成就事业。可推之燧人氏取火时借风之神威,故把“风”冠为姓,以示对神灵的崇拜。

(四)、公认伏羲为“人文始祖”,女娲“人之母祖”

因史载伏羲创“八卦”,明天地万物和谐宜与共。并为创建文字开拓了思路(如象形字),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合四时,宜相生),定姓氏,教驯养等等,功大于父,故公认伏羲为人文之祖;女娲与其成婚,“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与伏羲共同创立婚姻制度,处处救民危难,心系苍生。世人感念、景仰,奉为“母祖”。故公认伏羲、女娲为“风”姓始祖,从而确立了“风”为“中华首姓”的坚固地位。

风姓兴遂平

《商丘志》:“燧人氏,上古时代是燧明国人。(今商丘 )主要成就: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给禽兽命名。”商丘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带。远古洪荒年代,宜遭水患。他曾携子女伏羲、女娲来到伏牛山与黄淮平原接壤处觅一背风向阳迎水的地方避灾,即今天河南省遂平县西部山区千风躲南麓(又名千风垛,下同。)的千风寺所在地。其名即因此而得——约千名风姓人躲灾之处。

遂平县有关资料显示:“距今7800-7400年前的一次大洪水造成空前灾难,导致了上古先人的大逃亡、大移民。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伏羲、女娲部落,一部分由西北高原东进,进入黄河中下游平原的‘陈地’;一部分翻越秦岭进入商洛山中,沿伏牛山走南阳盆地北沿,到达了‘房’地。住在‘陈’地的是伏羲部落,住在‘房’地的是女娲部落。”(见遂平县委宣传部有关女娲资料)时隔久远,缺乏铁证,至于是从燧明国来遂平西山,或是从河西走廊到房国,有待后考。但女娲带部族来到这里并与伏羲成婚,兴盛于此,倒是有据可凭的。

据人类生育繁衍和干事创业的一般规律而言,由今推古,女娲成婚生育及与伏羲分别为人祖、人母的历史影响评判,他们当年来到这里时,该是在婚龄前的青少年阶段。初来乍到时,他们是既无成家,又无立业,但因父燧人氏的缘故,一是有了姓,(人类的姓名史演变规律大致是:先无姓无名→到有名无姓→到有姓名→有氏名:贵族女姓、男氏,普通人有姓名无氏名→秦汉时姓氏合一,至今天每人必须有姓名的过程。)二是有一定身份——带(或随长辈)领部族成员外出避灾。

由于有了在遂平的发展:成家立业。才有了后来《帝王世纪》所记载的风姓十部:一天芎部、二天齐部、三天乙部、四合雄部、五天阳部、六天阴部、七侯鸟部、八侯虫部、九雷雨部、十天皇部;直接源于风姓的风、包、鲍、程、栗、东、优、陵(女娲死后)姓和与其父母有关的遂、燧、允、婼、华胥、赫胥、仇夷、雷泽、盘瓠等姓;才有了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人文始祖”、“人类祖母”、“女娲娘娘”之羲皇娲皇。在来遂平的千“风”中,还有俩人值得提及:柏皇和鸣。柏皇原名“芝”,因被派往柏林茂盛之地掌管一方,遂以柏为图腾,后以柏为姓,任一方诸侯。成东方首领,史称柏皇。今西平县有“柏亭”之古地名。(陈留有皇柏山)而鸣是中国器乐界的始祖。直至今天,遂平人还保留有他传下来的乐器及运用方式。(见“三”)

此后,有伏羲在今天淮阳立国(有陵地为证),而女娲则在房地——遂平,终其一生。(风陵或娲陵尚存)

风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了其他姓,但仍有一部分得以延续,今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的昆明和港台有分布。(以当时的房地为氏的房姓,今在遂平仍根深叶茂、繁衍旺盛。)

遂平——“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来历

[一]、历史遗迹、遗存

(一)、遗迹

1、自然(或称地名)物质属性

(1)千风躲:山名。在遂平县城西25公里的嵖岈山镇境内,镇政府西25公里的红石崖村,在村委西约五公里处。据传,因女娲带领千名风姓人在此躲难、落地生根而得名。海拔约700米,在周围群山中最高。

该山正北主峰如凤凰头,东西各一道南北走向山岭向南延伸,名凤凰膀;南麓脚下有泉,犹凤凰臀穴。故又名凤凰山——鸟中之王“凤凰”栖身之风水宝地。泉水向东南流形成一小溪,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避风向阳适宜安居的好地方。山水之名都见证了姓“风”的女娲娘娘及族人与此之密切关系。

(2)拍天山。千风躲顶端的凤凰头,又名拍天山。相传,女娲当年就是站此山顶把石头一块块向上拍而补天的。

(3)女娲洞(又叫娘娘洞):在千峰躲东北2公里处有座风山(因女娲“风”姓得名),山北麓半腰处有一天然石洞,洞口不大,有树和花草遮挡,很隐蔽,洞中有套洞。主洞深、阔数十米,冬暖夏凉,洞底平缓。内有泉和石砌井,泉水从未枯竭过,适宜人居。相传,此处是女娲等人初到时居住的地方。安居下来后,人员逐渐增多了,周围环境也熟悉了,就在千风躲南麓建造住房。“房”字、房地由此产生,人类由自然穴(窝)居到建房定居,由燧人氏及子女始。附近村民放牧牛羊,常借此避雨。当年建抗日根据地,此洞救过不少人。鬼子多次搜山,从未发现它。(托女娲护佑之福噢。)

(4)母祖峡:千风躲西边约3公里处有一条山高林密的峡谷,常年有溪水流淌,动、植物资源丰富。据说是女娲和族人们采摘、狩猎等重要生活区域之一,故名“母祖峡”。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开辟为风景游览区。

(5)娘娘河。从(1)中山泉即凤凰臀穴处流出的溪水,奔腾直下,蜿蜒流淌,形成一条河流,是女娲洗衣的地方,故名娘娘河。是奎旺河的发源地。

2、自然物质形成(或地域命名)的传说属性。

(1)风井:1的(1)中山泉,有大小两个,号称大风井、小风井。该处绿树映掩,飞瀑溅玉。相传是女娲娘娘有一次在此洗衣,一时兴起,挥动洗衣棒翩翩起舞时,不小心捣出两股清泉,犹如两眼井。

(2)红石崖:在嵖岈山政府所在地向西,沿山间公路往前走2公里后,千风躲东岭外侧,面前有条约 3公里长的峡谷,两岸山势陡峭,结构独特,悬崖峭壁,似神仙发功、刀劈斧砍而成。更重要的是与周边百里石头都不同——该处石壁都像一层层的红色石片叠压形成的悬崖,犹如熊熊大火刚给熔炼过、用尖端技艺浇铸成型的一样,既壮观又美丽,还惊险!

相传,当年天塌地陷后,女娲娘娘在此“炼石补天”时烧成的红色,故名“红石崖”。(地质科学界称“丹霞地貌”)如今,来此游览的人看到层层叠叠的壁立红崖,又有各色花草小树点缀其间,无不顿觉欣喜异常、心情舒畅——如入人间仙境般的心灵享受。

(3)天磨峰:嵖岈山镇政府向南9公里、千风躲东南约7公里处有座山峰,顶端酷似一盘(两扇)石磨,恰到好处地摞在一起。现在是国家4A级风景区——嵖岈山北山门内、天磨湖东畔的著名景点。据传,此为当年女娲与伏羲兄妹成婚的神助见证。当时约定:兄妹各滚一扇,若能合在一起便是天意,否则,不可成亲。如今,成了周边县市新婚夫妻特意到此拍摄结婚照的外景地。

3、人文遗址

(1)风山寨:又名姨娘子城,还叫娘娘山,在以千风躲为中心的东北方2公里处,海拔300多米。山顶有一占地3000多平方米、依山就势而建的近圆形石筑寨墙。现存有残垣断壁,部分高度约3米,厚2-3米。传说是女娲在此祭天的场所。每逢大事做决断,女娲就会上山,乞求上苍,占卜观测。也是聚会议事的重要地方。

(2)风陵:在千风躲北麓悬崖下、猫头山南麓的两山接壤处,有一周长约30米、高2米冢茔。古代多次遭盗。至今周边有残留的碎陶片。据传是女娲葬于此。

(3)千风寺:女娲死后,人们为纪念她和风姓人在遂平做过的业绩,就在原建房聚居地,修建了寺庙,即千风躲前面现存的——历来因战乱屡建屡毁,因景仰又屡毁屡建的千风寺遗址。历史上,因女娲的缘故,周边数十里内村镇或山头所建的有石门寺、隐洞寺、凉水寺、莲花寺、南斗寺、北斗寺,前阳丰(风)寺、后阳丰(风)寺等72座寺院,都以千风寺为总寺。目前,新的千风寺正在建筹中。因人们最感念的人是女娲,所以又叫女娲庙或金莲寺。(有说女娲死时是脚穿绣有金莲的鞋成仙的。)

(二)、遗存

1、物质文化

(1)女娲石雕像:因当地人把女娲奉为大慈大悲、有求必应、救苦救难的神佛,至今在红石崖村西边的红佛寺遗址还有女娲神佛石雕尚存(有残损,头被一村民保存着。)

(2)三个古村落延续至今。

①红石崖村:镇政府西7公里、千风寺东北1.5公里处,传说“炼石补天”的地方,现为村委所在地。该村及周边多红色石崖。现有700余人。

②黄脸场村民组:在红石崖村委西南约5公里、千风寺北约3公里、五里沟与莲花沟两溪流交汇处。现有40余人。据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该村及周边皆黄粘土——如我们皮肤的那种土色。

③歇子沟村民组:红石崖村偏西南约1公里、千风寺西南2.5公里,有一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的优美境地,传说是当年伏羲、女娲带领儿女们在此

聚集玩耍、嬉戏、歇息的山沟,故名歇子沟。(因原来盛产蝎子,又叫蝎子沟。)

现60人。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一向以女娲的优秀品质教育子女,他们勤劳、善良、聪慧、好学,自古都比邻近村庄生活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以来,已有5位大学生,都成了 国家干部或专家学者,令周边几十里内山民羡慕。

以上三个村庄,无论是代代口传或家谱县志,或古今有关文字记载,除上世纪文革期间短暂更名外,一直绵延至今。其他地方也有红石崖,但红石崖、黄脸场、歇子沟,与女娲文化息息相关、如此近邻的几个村庄集群,在全国各地恐再难找到。

(3)阳丰(阳凤或阳风)镇,在原前后阳丰寺附近,遂平县城西10公里、千风寺东10公里处,有一乡镇(集镇),由古代信仰女娲的人们聚集的村落发展而来的,现为镇政府所在地,因仰“风”而得名。

2、非物质文化(民俗)的传承

(1)、技、艺类(以嵖岈山镇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藏之物为证)

①扫天娘娘:以嵖岈山镇为主的遂平县城西乡村,家家户户每年六、七月份常挂祈福的“扫天娘娘”——女娲的化身。据说与当地一女梦中受女娲指教引起的。只要大家都挂女娲像,很快天气好转,因能“扫去阴霾见晴天”,故称女娲为“扫天娘娘”。借此可减少雨涝灾害。此风俗数千年来沿袭至今。

②披风(衣)、戴风帽、穿虎头鞋:据说,女娲的女儿叫宓,宓婚后生了孩子,女娲很喜爱,特意亲手做绣有风姓图案的衣、帽,警告那些毒蛇猛兽,不许伤害自己的外孙,以保佑其健康成长。这种帽子叫“风帽”,身上穿的叫“披风”,脚上穿的叫虎头鞋。遂平的小孩五、六岁前,都要戴虎头帽、穿红披风等。有纪念女娲娘娘赐其得子女,又求其保佑他们平安之意。

③鏊子饹馍:西平、遂平两县,是当年女娲部落辖区,一直有用鏊子饹饹馍的传统生活习惯。至今,谁家里来了稀罕客人,主人家都要张罗着饹馍招待,以示祈其添福免灾,生活幸福。据说,与女娲借白鏊壳翻过来、用三块石头支起炼彩石补天的传说有关。原来,饹成的馍片叫“补天”。一为记住帮过自己的人,教人向善;二是告诫人们要勤俭,过日子巧打算——都是女娲从白鏊助其炼石和补天过程中悟出的人生道理。

④唢呐、笙笛、大铜器表演:女娲及风族流传下来的、非常重要的消遣、娱乐、休闲方式。西、遂平都已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与女娲和族人刚来到千风躲那段时间有关。当时,不少人思念家乡,心情欠佳。女娲为安慰民心:既来之,则安之。可先前几个办法都无效,其中一叫鸣的人,设计出一些“玩意”和方式,闲时陪大家一起玩,从此,人们的心情好转,忘却了忧愁、烦恼。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大铜器表演。该项目在市、省级曲艺比赛中还得过奖呐!

⑤女娲庙会:每年3月15前后,千风躲周边一些村、镇,都会举办庙会,千百年来,很少间断。每年会期,人海如潮,香火兴盛,经久不衰,甚至几百里外周边县、市的人们也来参加——以示纪念女娲娘娘的生日。

⑥娲屋:当地小孩的一种游戏——用粘度大的土和成泥块,捏成碗状,底薄、“碗”口朝下摔得响为优。然后争着把被“冲气”顶破的“碗底”用薄泥片小心的补上,叫“补天”。此纪念“女娲补天”的游戏,流传了一代代,延续了数千年。

(2)口头或书面文字类

①玩“娲屋”游戏时常伴有问答,以增乐趣。娲屋捏好后,把“底”对着大家问:“你瞅瞅,他瞅瞅,俺的娲屋透不透?”众人答:“不透。”

娲屋主人接着问:“东边龙,西边虎,娲屋破了谁来补?”

大家齐答:“娘娘补。”

如此寓教于乐的游戏,孩子们从小在玩乐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好学、勤劳、团结、友爱、勇于担当等优良品质,特别是女娲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

②给小孩穿披风、戴风帽时念念有词:“穿披风、戴风帽,小子俊,闺女俏。”即使有的小孩开始不喜欢,这样一念一逗,小孩往往会高高兴兴地穿戴了。穿戴过程中的似念似唱,表达着对女娲的敬仰、纪念,又含着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心愿。

③挂“扫天娘娘”时,人们总要说或唱:“娲娘娲娘快扫天,云彩扫到西天边;西边天上下大雨,俺这儿变成好晴天”……随着时间的演进和文化水平的不同,词句略有区别。但核心内容不变。如:一扫风住,二扫雨停,三扫日出,四扫太平。”或“一扫云彩散,二扫见晴天,三扫风雨住,四扫柴禾干。”等等。

总之,在当地村民心中,女娲娘娘就是亲民爱民的女神。

④大铜器表演时,随着活动的进程,常伴有“石烧饼、要接稳”,“烙饼啦,补天呀!”等对白或对唱。在表演、展示女娲娘娘当年教育、指导风族人学习补天忙碌情形的同时,让人们一代代永续传承、牢记女娲救世护民的伟大功德。

⑤人们上山放牧、砍柴或采果、挖药,或农活间隙经过娘娘河,总要洗洗手,并边洗边唱:“河里洗洗手,娘娘罩着走;百病不上身,富贵不断头。”

(3)、从古到今,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或文人记载:

①《庄子》:“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一直认为女娲为“风”姓祖,皆因此。

②汉代应邵《风俗通义》:“女娲,伏羲之妹与夫妇。”

③《汝宁府志·艺文志》(清·嘉庆年胡应全、鲁詹平):“遂平襟带河山,咽喉梁楚,淮西之胜地也。”

④清·张澍《世本·氏族篇》:“天皇封帝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遂平县委宣传部解释:“所谓‘天皇’,即指伏羲氏;弟指女娲;(古时弟、妹相同——作者注。)汝水之阳,即为‘房地’”。遂平县城在汝河北岸。

⑤近现代神话学家袁珂《古神话选释》:“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⑥刘康健《女娲文化 源流遂平》以大量笔墨论述了女娲在嵖岈山一带活动居住的情况。(驻马店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⑦杨忠欣:(原遂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遂平县“三套集成”编委主任、今县老记协会会长)《和谐遂平 历史厚重》,发表于会刊《嵖岈星》2013年第2期。

⑧郑道群:(原嵖岈山公社书记、今遂平县老记协副会长)《伟大的女神——女娲》发表于《嵖岈星》2014年第一期。

⑨梁永祥:(遂平文化局文物专家、退休干部)在千风寺一带考察女娲文化三年,女娲洞里发现陶片后,兴奋得作词一首以为记。《寄调卜算子·风山吊古》:“房邑重峦里,凤1山寨垒峭,孤悬群峰别洞天,先民选址妙。天地玄黄险,进退生存道。姨娘子2城古载此,究竟女娲造。”(1同“风”。2指女娲。——作者注)

⑩胡金岭:(遂平县委宣传部)《女娲文化 源流遂平》在全国公开发表。

[二]国家专家组来遂平考察

(一)、遂平县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2014年2月初)

(二)、国家专家组亲临考察:2014年2月28日,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报道:3月25-26日,河南省民协主席夏挽群带领国家专家组一行7人,对驻马店市遂平县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进行考察论证,并在座谈会上对驻马店市遂平县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从“房”、“风”“民俗”三个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大河网记者陈要逢、朱剑锋2014年3月24日报道:……遂平县已获得“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称号。

从女娲洞、母祖峡,到千风躲下建房、风山筑寨,实现了由原始生存状态到造房定居的进步;从“炼石补天”、“抟土造人”到“披风”、“风帽”、“虎头鞋”穿戴于每个新生儿之身,实现了由神化传说到开始走向文明生活、开创文明社会的转变。

伏羲,公认的人文之祖;女娲,人类祖母,拥有风姓的他们成为中华共祖,说明“风”姓为中华首姓,当之无愧;以千风躲为中心的方圆数十里有近百座寺庙与祭祀女娲和风姓有关;大铜器、鏊子、扫天娘娘等诸多民俗流传数千年而不衰;红石崖、黄脸场、歇子沟几个古老山村如今人丁兴旺;全国各族人民共奉女娲祖母,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女娲及其风姓在遂平这片皇天厚土上做出过令人永远值得敬仰和缅怀的业绩,留下了救世、旺族永难磨灭的功德;国家有关方面因此正式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7千年前,女娲带领风族人来到遂平并兴旺于此,已是不争的史实。

相关关键词: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