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在哪(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

生活百科 2022-08-05 08:39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


隋唐关址

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瓜州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有人告知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布、安西县等地的疏勒河。这里标明瓜州晋昌城以北五十余里的葫芦河上置有玉门关。《隋书·西突厥传》、《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境。据此,学界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约合唐里50余里),即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已移至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之处。这里正处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0.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关址迁移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重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隋唐玉门关为何东徙瓜州?这与当时伊吾路,即由瓜州经玉门关径趋西北直达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开通有关此路之名始见于北周。《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马粪为验。又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云。”这条道路在敦煌唐人写卷中又称之为“第五道”。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又往,缩短了驿程,玉门关自然亦随之东徙瓜州。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相关关键词玉门关在哪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