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谁写的(《道德经》是老子写的吗?你如何

生活百科 2022-08-05 12:36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老子身世之谜活了200岁,还是历史上有三个老子?

有关老子的生平记载,最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但关于生卒年月和最终的去向,都语焉不详,没有确切的数字,后代的说法大多是妄自猜度,众说纷纭。

一个单一的说法,我们是无法判断它的真实性的,只有各种线索相互佐证才能从点到面,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版图。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说法,主要的有三种,有人说他享年七十余岁,有人说活了160多岁,还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到底哪一种说法可信呢?

历史上其实有三个“老子”?

更有甚者,竟然说其实是大家搞错了,老子本人只活了70多,是因为后人把老子的叔父、老子李耳和老子的远房侄儿老聃祖孙三代三个人混在了一起,他们加起来正好是200多年。这个人叫黄保余,是一个语文老师。

他的根据主要有三个,一是认为史书中记载“伯阳甫”的并不是老子本人(老子字伯阳),而是老子的叔父,至于他的叔父叫什么名字,已经不知道了。因为“甫”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黄老师断定,这里的“伯阳甫”相当于“老子他爸”,因为老子比他叔父出名,就冠上老子的名号。查遍了《说文解字》和《古代汉语辞典》其中“甫”字并没有这种用法,难道黄老师要告诉我太史公司马迁语文学得不好,是错用吗?

黄老师的第二个根据是周朝的官制,他说周朝实行的是“官职世袭制”,因为老子的叔叔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老子接了他的班,故而大家以前叫他叔父“老馆长”后来他上台还是叫他“老馆长”,其实是两个人。这种说法也没什么根据,,周朝实行的是宗法制和世袭制统一的制度,并不是“官职世袭制”,这是两个概念。宗法制和世袭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然后天子是大宗,王子是小宗,王位继承人是大宗,其他王子是小宗,其他的王子有了封国之后,他在封地就是大宗,境内的子民就是小宗,以此类推。

这也叫“公卿制”,王位和爵位由嫡长子来继承,并不是所有的官职都是世袭的。你一个图书馆馆长也要世袭,这本身就有些可疑,而且史载老子的父亲李乾(李敬)是国防部长,如果真要世袭,为什么不袭父亲的职位,而要接班叔父的图书馆馆长呢?何况关于老子所谓的这个叔父,不知道黄老师是从哪里查到的,连名字都没有,也没有生平事迹,要怎么考证?

黄老师的第三个根据是,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而史书中第一次出现老子的地方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孔子出生年是公元前551年,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大了229岁,黄老师觉得这不可能,所以断定,周幽王地震那样预测周朝气数将尽的老子、写《道德经》的老子和孔子拜访的这个老子是三个人。

这种说法只能说是子虚乌有,你说人把叔叔和侄子当成一个人,已经很奇怪了,而且还几次三番搞错,这就有些莫名其妙了,说白了,只是黄老师不相信老子能活200岁而已。况且《史记》中记载得很清楚,老子的儿子叫宗,是魏国的大将,(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卬太傅,因家于齐焉。)难道他有儿子,又要跟一个远房的侄子纠缠不清?

根据其子李宗的事迹我们也可以印证老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公元前273年魏国大将李宗与秦国将领白起大战,结果大败。假如此时的李宗年龄在20-40岁之间,老子比他大20-30岁,老子本人应该出生在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43年之间。假设孔子拜见老子时也是20-30岁,老子至少要活249-259年。这听起来似乎不可能,却正好与老子活了200多岁的说法吻合。

另一个线索是,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真正继承者,并且将道家文化发扬光大。庄子的书中就有关于“大年小年”的论述,其中提到彭祖活了800多岁,以庄子的身份和修为,我们说他老人家胡说八道是不可能的,那么他既然相信人能活到800多岁,老子活个200多又有什么稀奇,可能只是时代不同,古人很多神奇的地方我们无法理解而已,最好不要就此断定古人欺我。

同样的另一部经典《黄帝内经》也说到上古之人能活到800多岁,甚至上千年,所以,老子活了200多岁是有可能的,并非迷信。相比把叔侄三个祖孙三代混成一个人的说法,反而更加可疑。

老子是出函谷关之后隐居的吗?

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当初关尹喜是在函谷关拦下老子,让他写了5000字的《道德经》。这种说法有两点可疑第一,老子这样的人,是你可以胁迫的吗,如果他要出关,你当真拦得住?写《道德经》这么重要的事情,说老子竟然是因为一个守关小吏逼迫才写的,这有点说不通啊。再说,官尹喜是一个十分敬重老子的人,早在老子到来之前,他就知道这个消息,早早洒扫庭院,等待圣人的到来,这么一个人,他怎么会去逼着自己心目中的大圣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

其实这一点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据《史记》载“老子出周,至关,”根据一些列的线索证明,这句话没问题,只是后人断句断错了,原文应该是“出周至关”。因为“出周,至关,”这句话无法理解,如果说这个关口就是函谷关,函谷关本在周境内,怎么能说已经出周了,又来到了函谷关?况且历史上还有老子在终南山停留多年的记载。,老子并不是在函谷关被强行扣留而写了《道德经》,而是另有其时。

周至关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就在今天的西安市周至县境内,应该是周至老县城附近。而关尹喜祖籍天水,祖上一直在周至关守关。这就很容易相互印证了,老子出关并不是函谷关而是周至关。

事情是这样的,关尹(官职)叫喜(人名)的这个小伙子,他当时的确是在函谷关守关的,他听说老子要来,就早早在这里迎接,等老子来了之后,就拜他为师,这个什么劳什子官也不要当了,咱们去终南山吧,那里山清水秀很适合观察天文地理对老师的修炼也有好处,我老家的人现在都在那儿,不如我们一起去。

于是师徒两人来到了终南山,老子在终南山修道很多年之后,才出的“周至关”,然后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不知所终”。

《庄子·天下篇》记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这里说的是老子和关尹喜在日常修道过程中对于同一个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可见老子并不是出了函谷关之后就跟关尹喜告别了,而是他俩后来在一起参学宇宙人间大道很多年。

老子出关之后去了哪里?

至于出关之后的详细情形没有史料记载,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又去了甘肃的一个小村子里住了下来。相反关于他隐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后来还有老子去世之后的传说。老子仙逝之后,来凭吊的人非常多,大家都悲痛欲绝,痛哭不止,只有他的好朋友秦佚因为深通老子思想的精髓,只是大哭三声就止住了哭声。

秦佚正打算扬长而去,结果被拦下来质问,你好朋友去世了,你只哭了三声,你还是人吗?他说是在跟老子告别,按照老子的说法,人是天地所生,灵气聚合化现出来的,所以生并没有什么可喜,人死就是这股气散了,回归了自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也就没有什么可悲。之所以哭三声,并非痛哭,一是向他的出生告别,二是向他的死作别,三是对自然大道致敬。

这个故事之所以可信,是因为它比较符合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中就有“大隐隐于市”“和光同尘”这样的说法,老子不太可能隐居,也没有必要隐居。世间本来也无处可隐藏,处处都是人间,处处都是江湖,你要躲到哪里去。更何况,他本来就没打算躲,他已经达到了无人无我的境界了,人就是我,我就是人,又怎么躲得开?又有什么好躲?

老子为什么反对推行周礼?

公元前538年,老子此时已经名声日隆,孔子便闻名而来。他说自己想在鲁国推行周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说,胡闹,你说的这些都是死人的东西,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行于世,要顺势而为,虚怀若谷,而你既突兀又太过招摇了,以后还是谦虚一些收敛一些的好,我想跟你说的就这些。

周礼是周公制定的,孔子生活的时代,周朝早已礼崩乐坏,纲纪大乱。这不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吗,老子为什么反对推行周礼呢?这里有两点原因。一是周朝的确已经大势已去,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要顺应历史的潮流,而不是逆潮流而动;二是孔子所谓的周礼跟周公旦的周礼已经是两回事。周公的周礼是一种思想文化体系,而老子所谓周礼不过是将它形式化表面化,就像很多人觉得在泥塑的佛像前磕几个头就算是信佛了一样。这一点,从后来孔子编撰的《周礼》也到得了证明。孔子的周礼,早已和真正的周礼相去甚远,就像是有人说我想推行老子的思想,然后就是叫大家炼丹打坐,这简直是污蔑!

相关关键词道德经谁写的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