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多少钱一套(80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才一

生活百科 2022-08-04 07:51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1万元一套四合院,那马未都如果不开海马歌舞厅赔掉43万元的话,买上43套北京四合院,恐怕今天的北京四合院之王、北京四合院首富就是他了吧!投资眼光超过了许家印、杨惠妍、孙宏斌、王石等一大批地产大佬。

,历史没有如果!

那么在80年代,老北京的四合院1万块钱一套,为什么没有出现万人抢购的局面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80年代人们,居者有其屋,房产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处于复苏状态。而此时城市里的房屋,包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居者有其屋。人们都居住在自家的房子里,而房子(也包括四合院)都是祖上传下来的。

中国人对于祖上传下来的,一般都是特别珍视的,不会轻易去出售。

80年代的中国人普遍认为,有一套可以居住的房子就行了。至于房子的来源,要不是家里祖传下来的,要不就是单位分配的,或者直接住在宿舍中。而且,人们觉得房子不是可以赚钱的产业。

家里如果有钱,是一定会投入到实体产业中,比如去买彩电冰箱电视机,然后分销给国内的市场,这是赚钱最快最便捷的途径。

直到1998年7月,国务院才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指出自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商品房市场。

也就是说直到快接近2000年的时候,国家才出台政策撤销了福利分房的政策,允许房子货币化,允许房子可以进行买卖。这样一来,人们才知道了,原来房子可以作为一种商品,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从中间赚取差价。

从这个时候开始,房产市场才逐步开始形成,并经历多年变得规范起来。

所以,在整个80年代,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把房产作为可投资的行业之一,全社会没有形成规范的房地产市场。即使是现在看起来值几个亿的老北京四合院,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会花几万块钱去购买的。

2、80年代的人们,能拿出来1万元的人特别少

80年代的人们,家中并没有多少积蓄,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就是今天致富明星了。

在整个80年代,虽然全社会行业的物价都不怎么高,与之相匹配的是人们的收入也并不怎么高。

比如,80年代初,农村的普通工人一天也就赚几毛钱,月收入就十多块钱;城市里工人工资每天1块多,月收入也就30多元;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2-3元/天,月工资50-80元。

所以,如果以当时收入比较高的大学教授为例,每个月不到100元的工资收入,年收入不到2000元,还没有减去家庭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攒够10000元,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攒够10000元的人数是非常少,也是极其不容易,那能拿出10000元来购买四合院的人就更加少了。

所以,谁家里能有1万元的积蓄,那是妥妥的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富豪了。但即使是有钱人家,也不需要自己买房子的。

因为自80年代开始,很多新的单位、工厂都从老城区搬出来,其配套的职工宿舍、家属楼也随之搬到城外。只要在这个厂里工作,够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以参与福利分房。

此时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住新式的筒子楼或者多层楼,没有人愿意去城里的小狭窄的四合院居住。

3、80年代的人们,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房地产并没有成为人们主流的投资选择

在整个80年代,人们的工资收入普遍不高。其实也并不是赚钱或攒钱的难度大,而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都不丰富,人们的需求不旺盛,导致整个社会的财富并不富裕。

在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生产总值较高的都是国有的实体产业。比如化肥厂,齿轮厂,钢铁厂,煤矿厂,彩电冰箱洗衣机厂子,纺织厂等等,他们生产的看得见商品。

房子,尤其是四合院并没有作为一种虚拟的,可买卖的商品来被看待,所以这一时期把四合院作为投资类型,并不是人们的首选。

四合院的位置基本都是破旧的胡同里,院子门外是公共厕所,空中电线交织在一起,屋内光线昏暗。四合院整体的卫生环境,居住环境比那些建在老城外面的郊区的多层住宅差多了,这自然就不是人们投资的优质资产了。

所以,即使某些家庭有多余的闲钱,也不会去花1万元去买一套四合院,等着它40年以后升值到几个亿。

那时候的人们,第一,储蓄资金不容易,第二,投资意识淡薄,第三,思想观念落后。如果投资都会选择一些人们有旺盛需求的物品,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缝纫机等,这种家用的电器需求,在城市人家慢慢地兴起。

况且,那个年代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人凤毛麟角,他们彼此的关注点又都不在四合院为代表的房产领域。所以,即使有人花了1万元买了一套四合院,可能想出手都找不到下家。即便能找到下家,也可能是3万或者5万就出手了。

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不信,电影《夏洛特烦恼》里的大春,夏洛告诉他房子会涨,大春最终还是把房子卖掉了。中国人的投资观念中,能获得比原价高出几倍的收益,认为落袋为安最好了。

4、80年代的人们,社会风气初开,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

“80年代,北京一套四合院1万元”,这句话是马未都说的,其实也就是小一点的院子能卖1万元,大一点的院子都能卖到小几万的价钱了。

既然价钱这么便宜,那么当时开歌舞厅赔了43万的马未都,为什么都没有买呢?这就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了。

80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这种开放不仅仅限定在经济领域,还有精神文化领域,因为很多海外的社会风潮已经慢慢的吹进中国了。

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仍以国有计划形式为主,很多人都是国有企业的职工。个体做生意的都是一些有关系的,或者有资源的人,他们可以拿到内部的外贸或者出口批文,做倒买倒卖的生意。

所以在个体经济不发达,整个社会大都是国有经济的情况下,大家的吃穿住行都处在同一个水平,那么唯一可以把人区分开来的便是思想文化。

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初,我国的文学,诗歌,电影,音乐,戏剧,艺术等能够取得很好发展的原因。

,这也能解释了为什么能有43万存款的文艺青年马未都,愿意把钱拿去开歌舞厅,而不是去囤四合院。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们,他们谈文学理想,论艺术前途,他们对于这些能让人精神世界变得美好的领域都有着美好的期待,把钱拿出买四合院炒房产,是最让圈子里的人鄙视的事情。

05、一下

80年代,为什么没有愿意花1万元去买北京城里的四合院,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们都有自己的房产,房地产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房子还不能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公开的买卖;

第二,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收入不比都不高,能拿出来1万元的人特别少;

第三,在当时,人们的经济意识比较淡薄,有钱的人也倾向于搞实体产业一类的生意,房地产并不是人们投资做生意的首选领域;

第四,80年代的人们,普遍都追求理想主义,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对于用金钱来倒买倒卖获利常常持鄙夷的态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