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的意思是什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

生活百科 2022-08-04 09:57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慎终追远”是儒家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曾子将其当做教化百姓的手段,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从上到下都能“慎终追远”,就会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慎终追远”?它又为何会让儒家看重呢?


“慎终追远”,儒家所树立的道德标准的实质化

“慎终”指的是对待父母、长辈等的逝世要严肃;“追远”指的是对待祖先的态度要尊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慎”才是重点,它指的是心灵上的严肃,而不是排场等的浩大。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和具体的规范联系起来,也就是“丧礼”和“祭祀”。

在“丧礼”上,儒家严格遵循礼法的规定,根据亲疏远近,将守孝的服饰分为不同的等级,也就是所谓的“五衰”,还将不同身份者的守孝时间划分得较为详细。

儒家认为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礼仪都不遵守,那么又怎么能谈到对于长辈逝世的悲痛呢?如果连长辈逝世都不感到悲痛,那这样的人又怎么值得信任、值得结交呢?


儒家在这种事情上非常看重,提出的理论也很有道理。

试想,如果当今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长辈都不孝顺,那么你会不会相信他真心会对其他人好呢?

,问题在于“孝”是一种情感,如何来表达?儒家为其制定了行为的准则。

这些“守孝”、“衰服”等具体细节不是儒家规定的,但要求遵守这些礼仪是儒家的坚持。

所以,古代官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守孝的时候,朝廷的做法叫做“夺情”,其实也是承认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但只不过是不得已罢了。

在“祭祀”上,儒家注重对于先祖的追怀,并不是求得鬼神等的保佑,而是希望后世子孙能继承先祖的美好品德。


所以历史上尤为关注“家谱”、“家训”等事物的修撰,也使得古人经常出现追溯先祖的风气。

,这里的先祖肯定是一些正面人物,像秦桧这样的奸臣,他的后人会自嘲,但绝对不会以他为荣的。

这样的行为无疑能增进家族的凝聚力,使得整个家族呈现出向上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面貌。

这种思想是符合我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的,要想“国治”,那么就必须要先“家齐”才行。


儒家将这样的思想用道德标准实质化,成为了从上到下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自然会使得民间德化顺利推行。

“慎终追远”的实质,是代代传承的敬畏心

“慎终追远”,其实讲的就是对于先贤长辈的敬畏心,这在《论语》中其他的语句中也有表现。

《论语·述而》中说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样的说法更为直观一些。

是说,即使长辈逝世之后,依然能遵循其之前的教诲,这才是“孝”。

其实就是“慎终追远”的具体表现,不忘长辈的教诲,缅怀祖先的品德,用以激励自身前行。


儒家的治国思想是用道德礼义来规范社会行为,那么对于一些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的行为自然是极为支持的。

使得百姓知“敬畏”是其重要思想之一,敬畏长辈,敬畏先祖,进而能对国家、对上级产生敬畏,使得“君臣父子”各有所职,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论语·学而》中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可见,无论是“慎终追远”还是孝道礼义,其实最终的目的都在于“知敬畏”,使得百姓通过遵守孝道、祭祀祖先等等行为中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有清晰的观感。


敬畏长辈,敬畏祖先,进而敬畏国君,自觉遵守国家推行的各项制度,那么社会自然就会稳定。

“民德归厚”正是社会稳定这一结果的体现。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