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简介(陈寅恪为何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鸿

生活百科 2022-08-04 10:46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陈氏兄妹合影。左起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


1923年,身在德国的陈寅恪,给国内的妹妹写过一封长信,论及自己的治学志向,付以买书的重托。


他说“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等之同属一系。……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又蒙古满洲回文书,我皆欲得。可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


这封书信,被当时主持《学衡》杂志的吴宓得知,以《与妹书》为题刊载。


早在1919年,陈寅恪与吴宓在哈佛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吴对陈的博学多识极为倾倒,曾写信给国内友人说“全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这封长信,更加印证了吴宓的说法。


陈宝箴领诸孙及重孙合影于江西南昌(1899年)。

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子)、陈衡恪、陈隆恪


俞大维,是陈寅恪的表弟;俞的姑姑,就是陈母明诗夫人。 陈寅恪与俞大维,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 二人都好学深思,孜孜不倦,说诗谈词间论经史,每多共识,志趣相投,深为默契。


在德国,傅斯年曾对毛子水说“在柏林有两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


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1904年日本留学时的三兄弟,右衡恪、中寅恪、左隆恪


1925年,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在这里,陈寅恪每次讲课,开宗明义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将来我要带徒弟也是如此。“


陈寅恪为王国维所写之碑文——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以此,在专业性上,陈寅恪乃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在公共性上,陈寅恪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在独立性上,陈寅恪有着桀骜的书生风骨。所以说,陈寅恪不仅是做学问的标准,更是衡量知识分子的一个标杆。


,陈寅恪被称为“中国一位鸿儒通才”。

青年陈寅恪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