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的汶河两岸,遗址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为“大汶口遗址”。后来,又在山东境内及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河北南部、辽东半岛相继发现了与此同类型的遗址,被学术界命名为“大汶口文化遗址”。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宁阳县堡头村西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3次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包括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遗存,以翔实资料揭示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的全过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遗存。这种土生土长的东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错误观点,而轰动国内外。
遗址内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较多。石制生产工具通体光滑,有角有棱,刀口锋利。
墓葬以男、女分别单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女性处于从属地位,预示着母权制的动摇和父权制的产生。随葬品数量悬殊,质量优劣差别大,有的墓空无一物;有的多达180多件,而且品种复杂,制作精致,有珍贵的碧玉铲、玉臂环、玉指环、透雕象牙梳、绿松石镶嵌象牙雕筒、象牙梳、可与现代钢针媲美的骨针等。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洁的白陶,有独特的猪形器、鸟形器。
大汶口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历经近2000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级社会的萌芽业已出现。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汶河北岸、京沪铁路旁树立标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