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来历(端午节快到了,一起谈谈端午节的由

生活百科 2022-08-08 21:45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流行的是“屈原说”,其他还有“伍子胥说”“曹娥说”“夏至说”等等。其实,在上古时期,端午并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一个“恶日”,不仅从古代典籍里可以找到根据,流传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端午习俗也可以作证。


一、史籍中的“恶日”记载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亲就让他的母亲把他丢掉,不要养大,因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好在孟尝君的母亲不忍心扔掉自己的孩子,偷偷把他养大了,不然的话,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公子就不会出现在历史上了。

还有《宋书·王镇恶传》记载“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 镇恶 。”东晋大将王镇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差点被父母过继给别人,幸亏他祖父王猛看好他,他才留了下来。王猛给他取名为“镇恶”,意思就是要镇住五月初五这个“恶日”。

《祭辛杂志》说“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为天宁节。”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当了皇帝后还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


汉代的《风俗通》里说“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在《论衡》里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已举之,父母祸死。”我们现在可以驳斥这种无稽的说法,但由此可见,以五月为毒月,五月初五为恶日的说法,在古代是个普遍现象,而且由来已久。

在先秦时代,这已经是一种普遍认识。《夏小正》中记载“此日(五月初五)蓄药,以蠲除毒气。”

“恶月恶日”的说法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引出了许多禁忌。

《风俗通》记载“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就是说五月上任的官,干到离职也得不到升迁,所以历代为官者都忌讳五月上任。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也说“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

南朝梁人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五月忌晒晾床、草席,还不能盖房,如果盖房会怎样呢?《风俗通》说的很清楚“五月盖房,令人头秃。

在古人眼里,五月里的一切事情似乎都是不祥的,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五月五日生子,就被视为灾害临门了。


二、五月五日为什么被视为“恶日”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其实,这是古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一种自然反应。

五月正值仲夏,南方进入梅雨季节,北方多旱,气候炎热,蚊蝇繁殖,百病滋生,疫厉流行,对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的古人来说,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五月就会格外引起人们的惊惧和警觉。

而且从阴阳五行的观念来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退的时刻,在这个阴阳相争的分界时刻,人们心存恐惧,就为五月赋予了恶的伦理涵义。

端午始称端伍,《太平御览》引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伍。”古代“伍”和“午”相通,所以端伍也称端午。午,是十二地支之一,“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 “午者,阴阳交。” “五”和“午”都有阴阳交合的意思。所以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端午日是五月之中阴阳相争最为激烈的一天,是恶月中的毒日、恶日、死亡日。

人的最大厄运莫过于死亡,因为五月五日被视为死亡日,所以许多历史人物都被说成是死于五月五日的。比如《荆楚岁时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死。”(《史记》里没有记载屈原的忌日)《会稽典》记录曹娥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伍子胥、介子推也都曾被说成是五月五日死亡的。


三、从端午习俗看“恶日”

因为是恶月恶日,那自然需要避忌预防。于是,以辟邪驱恶以及祭祀不幸死亡者为内涵的端午风俗就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

1.沐兰汤

据《礼记》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早在周代,人们就有在端午蓄兰沐浴的习俗。用兰汤沐浴,是为了辟邪。兰汤就是用兰草制成的汤水,兰是一种香草,是中国古人最喜爱的吉物之一,古人相信这种汤水具有消毒辟邪功能。

这种习俗从先秦流传下来,盛行了很长时间。《荆楚岁时纪》里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也说“五日重午节,又曰‘沐兰令节’。”但因为兰草稀少,后来慢慢演变成用百草煎汤沐浴,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艾草和菖蒲。

2.挂艾草

艾是中国传统草药,可以直接服用,也可用于热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艾草)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炙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古人认为艾草的治病效力很好,所以其辟邪功能也一定同样强大。于是端午辟邪去恶,自然离不了艾草。除了上文说到的煎汤沐浴外,还要插艾挂艾或戴艾。

到了晋代,除了采摘艾草悬挂在门上之外,还增加了踏百草、斗百草等避疫禳毒的新习俗。南北朝时,荆楚一带采艾要在天亮鸡鸣之前出发,要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人们相信这种艾草效果会特别好。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用《岁时杂记》里面的话也说“端伍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用艾草编扎成人形或者是虎形,悬挂在门上辟邪,也有用彩纸剪成老虎,粘上艾叶随身佩戴的,也有妇女把艾叶插戴在头发上作饰物的,用意都是在驱邪逐疫。

把艾草做成人或老虎的形状,不是心灵手巧的人是办不到的。但笔者还记得,儿时在乡下,到了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头挂几株艾草,也有人会插一株在上衣的口袋里,家家都要用黄纸剪一对老虎贴在门上。这都是古代习俗的遗留。


3.插菖蒲

菖蒲具有提神、通窍、杀菌等功能,也被看作辟邪祛毒的吉物。

用菖蒲辟邪的习俗非常古老。古人认为菖蒲是天降的吉星所化,《典术》记载“尧进,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春秋运斗枢》也说“玉衡星散为菖蒲。”所以,菖蒲开花是吉祥之兆,能给人带喜庆。古人也相信服食菖蒲可延年益寿,让人变得聪明。

于是,用菖蒲来驱除五月五日的邪气,就最自然不过了。到了端午,人们把菖蒲悬挂在门旁,以驱鬼除邪。

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说“端午日,用菖蒲插于门旁,以禳不祥。”顾铁卿的《清嘉录》也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门户,皆以却鬼。”

人们还会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儿”或“小葫芦”等形状,作为饰物,挂在儿童脖子上来辟邪。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就记载“端午刻浦为小人儿,或葫芦形,带之壁邪。”


4.五色丝和香囊

五色线又叫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也是端午驱邪的常用物。

五彩丝线为什么可以驱邪呢?这可能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东晋葛洪的《抱朴子》里记述有把五色纸挂在山里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所有五色线大概是用五色来象征五方鬼神,寄寓了五方鬼神齐来护佑的意思。

汉代就有了在端午用五色丝避疫的习俗。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汉朝时候,到了五月,人们除了制作一些夏季的常见治病丸药外,还会缠一种称为“长命缕”、“续命缕”的五彩丝线来佩戴。《风俗通》里也说“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现代。

到了清朝,由五色丝又衍生出了佩戴香囊的习俗。香囊用五彩丝布缝制而成,内装朱砂,雄黄等药。把五色丝线搓制成索,索上拴上各种形状的香囊,结成一串,让小孩佩带在身上,用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头、五毒、老虎、葫芦等形制。《帝京岁时记胜》说“(端午)用软帛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红硃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这种习俗在北方农村,现在依然非常流行。


5.雄黄酒、五色桃印、钟馗像等

雄黄酒就是用雄黄泡的酒。因为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的作用,所以雄黄酒也成为了端午节驱邪的吉物。

夏季时,古人常常在屋内墙壁和角落洒上雄黄水以杀死或防止毒虫进入。端午节除了用雄黄洒壁消毒之外,还用雄黄泡酒饮用以辟邪,也用雄黄水或雄黄酒涂在儿童头额、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清朝顾禄所著的《清嘉录》里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

菖蒲酒,朱砂酒也是类似的端午辟邪常用物。

张贴五色桃印、张天师像、钟馗像等也是民间常见的辟邪习俗。五色桃印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钟馗门神原本是除夕镇宅的门神,明清之际开始用于端午节。

,一些地方还有用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辟邪的端午传统。

由于古人对五月五日这个“恶日”的深恶痛绝和巨大的恐惧,所以用于该日辟邪驱恶的吉物也就数不胜数了。


6. 龙舟和粽子

吃粽子、划龙舟是不是为了纪念屈原,学界一直有争论。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人哀悼他,就用竹筒贮米投进水中祭祀。唐代的《襄阳风俗记》也说用竹和五色丝包粽子是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龙吃掉。但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说吃粽子和龙舟竞渡,和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有关,把粽子投入江河,是对水中龙神的祭祀,龙舟竞渡也是一种祭祀活动。

其实无论是图腾祭还是祭祀屈原,基本精神都脱离不了恶日驱邪的本意,因为祭祀本就是为了祛灾祈福。明代杨嗣昌的《武陵竞渡略》记载了明朝沅湘一带为禳灾而设的竞渡习俗,在竞渡前除祭祀外,还要由巫师作法来祈求胜利。恶日驱邪的意味就非常明显了。

,从端午节流传的习俗来看,无论是沐兰汤、挂艾草之类的用吉祥物驱鬼辟邪的活动,还是龙舟、粽子等用以祭祀龙神、英雄人物的活动,根本还是出自于同一种信仰观念——端午是“恶日”,所以要驱邪祭祀。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