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的下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是文子心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不中没考上。
既然走出家门了,那就在齐鲁一带,好好漫游一下吧。《望岳》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漫游旅途中所做的。
当时的杜甫,虽然进士不第,但尚年轻,正处在朝气蓬勃的时期。初次受挫,并没有影响他的锐气,仍然胸怀豪放,情感激昂,与后期沉郁顿挫的风格迥然不同。
《望岳》写诗人望泰山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表现了开阔的胸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早至晚。
a、诗人开篇就提出了“岱中夫如何”的设问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这一句开门见山,问得苍劲有力。表现出诗人遥望泰山时的激动喜悦心情。(遥望)
紧接着,诗人开始自己回答。
远远望去,绵亘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齐鲁一带,一片青玉苍翠笼罩着齐鲁天地,造物者让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诗人用雄奇矫健的笔触,把青翠苍茫、气势磅礴的泰山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简括的写出了泰山横跨齐鲁的雄伟和气势。
这一问一答,是通过遥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和绵亘。
b、雄伟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吸引了诗人。
他举头仰望,只见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把山南山北分成明暗的两个天地山阳明如白昼 山阴暗如黑夜。(仰望)
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入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诗人通过想象和夸张,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和阔大,并对开端的提问作出了具体的回答。
写到这里,诗人换了角度,由遥望改为仰望。
c、诗人的目光又转换为凝望,由整体的描写准备具体的景物。
层层云雾从山峰中涌现,在山峦中缭绕、翻腾。它荡涤了诗人胸中的郁闷,使他心旷神怡,胸襟开阔。
鸣叫着的小鸟在泰山上空回旋高飞,飞向山林,寻找归宿。
诗人必须睁大眼睛极目远眺,才能把这些景物尽收眼底。
这里用云、鸟,烘托泰山的高俊、陡峭。
“归鸟”点明时间已是黄昏。
这两句写凝望泰山,表现作者胸怀开拓。
雄奇的泰山,让作者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诗的两句,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就是“一定要”的意思。
面对这神奇壮丽的山峰,诗人不禁心驰神往,产生了登临绝顶的愿望。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着登上顶峰之后,放眼四望泰山,巍然屹立,高耸如云,周围的群山显得低小,仿佛拜倒在泰山脚下。
表现出诗人浩瀚开阔的胸怀,高瞻远瞩的气魄。
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以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历代传颂的佳句至今仍旧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前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峦。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