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
孔子说这句话应该七十岁之后回顾自己的一生,然后说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不太会是到三十说句三十而立,到四十说句四十不惑,一定是经历许多后对一生的感悟和。
孔子十八岁便到季氏家里打工,先任“委吏”,后任“乘田”,但他热爱的是读书做学问,因为出身贫贱“少也贱”,没机会进入贵族学校,开始了自学。大概到了三十岁左右才算学有所成,三十二岁“初设教席于阙里”,就是在他从小长大的地方开始当“民办教师”,不用再靠给别人打工挣钱谋生了,算是实现了生活自立,也真正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三十而立生活无忧后孔子想做官,受排挤,于是只好去游学,一方面是增加学问,包括拜访老子等等,一方面也是想求官,来抒发自己的治国情怀。
到四十岁时孔子的学问见识大大增加,对事物的规律认识很深,已经可以指点国家大事,名声大噪,各国的国王贵族到鲁国也会专门拜访孔子,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回首这个阶段会称自己"四十而不惑",包括"从周"的信仰。
至于孔子真正坐稳官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五十一岁正式出任中都宰。五十二岁升任小司空(主要工程),五十三岁提拔为大司寇(主要司法),五十五岁时代理臣相一职。这段时间政绩突出,一帆风顺。,孔子五十岁时研究《周易》,之后加上注释形成了《易经》。周易的学习,使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更加透彻。因而才会说出五十知天命吧。
但好景不长,孔子很快被齐国使了离间计,不得已开始了著名的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活。卫、郑、陈、蔡、曹、宋、楚等国,转了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真正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实现治国抱负的地方,到六十九岁的时候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而后以“国老”的名誉,度过了余生。
在我看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就该是人生的追求,虽不能像孔子那样立身与不惑,但也该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