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明朝最牛驴友徐霞客,他哪

生活百科 2022-08-04 08:51www.17kangjie.cn生活百科

不能定义为公款旅游,寻求过帮助倒是真的。徐霞客不愿参加科举,尤其厌恶八股,而且“祖训”如此,所以也就与一切官职绝缘,花销度用都是自家的钱。徐家钱有多少呢,不知道,人家也不会自己报出数来,反正早年间曾经富到遭人嫉恨的程度。

梳理最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就不得不先搞清他的家庭状况,还要了解一下徐霞客的人生轨迹,为何没有踏上仕途,终生与官场绝缘,但却与游历结缘,甚至他的高祖徐经也要介绍,这位祖宗可不能错过,正是因为这位先人,徐家才无缘于仕宦(徐经子徐洽,孙徐衍芳也都受过科考和官场挫折),如果徐霞客把旅游这份精力用在学习上,我的天,成就应该不比徐经差吧,这看文笔就知道。

而提起徐经也就自然少不得提起唐伯虎这位老兄,这两个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患难兄弟,一起赶考,一起登榜,一起下狱,一起受刑,都捡了条命一起回家,一起终生无法走上仕途,虽然明廷只免了徐经和唐寅的资格,但徐家人自此都不再沾科举这东西。如果不是徐经,世上就少了一本《徐霞客游记》,那将会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项重大损失。

Tips,徐霞客的游记结集了26年的旅行资料,成书于崇祯15年,正是大明帝国内忧外患,打的最热闹的时候,这本游记可不是简单的驴友日志,它所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地理方面的资料首当其冲,还有当时的水文资料、地质资料、气象资料、矿物出产资料,甚至植物资料等等都囊括其中,甚至可以说他(它)为现代旅游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可不是替徐老先生胡吹。

高祖徐经入仕一途给家族带来的影响

徐经是受其祖父、父亲两代人的影响而酷爱学习的,家中资财何止宽裕二字可以描述,一切事情全部交给母亲和老婆打理,徐经就埋头读书,一天不出屋很正常,甭管集市多热闹也很少能看到徐经的身影。

徐经家中的古书无数,专门为这些古书建了万卷楼,不说价值连城吧,也是普通小富之家难以想象的,那个时代古书也是很值钱的,比如钱谦益送给柳如是的超豪华顶级豪宅就是卖了家传的一本、一本、仅仅一本古籍就搭建起来了。

说这些干嘛?一是钱多任性。二是家中有巨量的天文、地理和游记类的著作,这些都是徐霞客一生事业的启蒙书籍。徐经的遭遇,令徐家对科举抵触极大,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也同样不参加科举,连朋友圈都不允许混进来官吏,他也算是徐霞客的启蒙之师,这位老兄也爱看杂文游记,反正不参加科举,就看看闲书解闷呗。

早早埋下的祸根唐伯虎

再说徐经,名次虽然不高,但中举比唐寅还早,也算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努力,但埋下的祸根就是学习之外,徐经还喜欢结交文士,众多人中就有当时举世闻名的大才子唐伯虎,他俩为啥那么好呢?脾气相近,气味相投,都喜欢招摇,狂的没边,啥话抄起来就敢说,算得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作死小能手,一对送死好兄弟,倒霉就倒霉在嘴上了。

眼看会试日期将近,两人就踏上了征途,人家穷书生大概都像宁采臣一样,背着被褥换洗衣服连带着洗漱用具,馒头若干就上路了,徐经什么人,能让自己和兄弟受这苦,直接包了条游艇就开拔了。

会试前后过于招摇

到了北京,因为唐伯虎名声在外,声誉太高了,达官贵人造访者无数,虽然没切实清点过人数,但的确是“阗咽于巷”,把临时居所的胡同连带着马路全堵死了,徐经也充分发扬了众人作死死得快的精神,跟着唐伯虎还带着自己的一大群仆从,见天的在北京城里四处招摇乱窜,首都人民无不侧目,天子脚下权贵无数,皇帝、首辅都敢照死怼,怎能容得一文士狂的没边,再有名气也没用,所以祸根就是这时候埋下的。

口吐狂言引发妒忌祸起萧墙

会试三场终于结束,聚餐中的二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之间,徐经就问了,谁能拔得头筹呢,唐伯虎估计也喝多了无意中撂下狂话,会试必中,姥爷可鉴,很多人都是太拿自己人当自己人在酒桌上大嘴巴而倒霉的,可以说当时崇拜者有多少,愤恨者就有多少,这就是人性,转天坊间开始大肆传播谣言,徐经重金贿赂主考程敏政提前得到考题,这下热闹了,这大事件被捅到了皇帝朱祐樘那里。

明主着令展开调查

朱祐樘这位大明少有的明君着令立刻展开调查,科举是莘莘学子的入仕通道,不及时查实公布会出大事,李东阳等人查了又查,查不出罪名证据。

不行!锦衣卫去查!到这里,案子的性质就已经变了,不是查什么真相,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人平息民怨,堵住悠悠众口,再有一点,以唐伯虎的实力拔得头筹这并不奇怪,在当年超级难题之下,很多人都是交了白卷的,徐经算哪根葱也能高中,这就太不正常了。

送没送礼呢,都送了!但这反倒是冤屈之处

苦阿,栓狗都不带这么栓的,徐经和唐伯虎一进诏狱那还能好的了么,三件套免费赠送,上枷以后还附赠手铐脚镣,皮肉之苦更不用说了,拷打出什么结果呢?徐经给主考程敏政送过见面礼,其实这很正常,但凡小有余财的都多多少少得送点礼,考试未必照应,就是个点卯式的礼节,但也算抓到实证了。

唐伯虎呢,花钱跟程敏政买文,送给了曾经乡试的主考梁储,其实也是变相送礼,但也是礼节性的,因为仅仅送了一个金币,真想贿赂考官,这点钱根本拿不出手的,唐伯虎虽然不如徐经有钱,但也没穷到贿赂考官只给一个金币的程度,太磕碜人了,一块金砖才合多少银子。

一场没有赢家的争斗

一场闹剧过后,悠悠众口堵住了,但涉事所有人员,包括举报方都倒了霉,唐伯虎和徐经永断仕途,唐伯虎回家后和家里吵翻,自己搬出去独居,日日沉迷酒色自娱自乐,留恋风花雪月之地借酒浇愁,徐经虽心中忿恨怒骂不绝,但还是继续闭门念书,就盼着朱祐樘死掉,新皇帝能发道赦免令让自己继续参加科考,可惜到死也没盼到那一天,郁郁而终的他年仅三十五岁,他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据估计在家也没少甩闲话,子孙对科考也都兴趣不大,即便曲线求职,干不甚久也都致仕归家。

是否有科场舞弊的可能?

非常可能,旁人也就算了,唐寅在全国的声望,会令任何一位考官都动心纳置门下,甚至倒贴钱行么?完全有商量的余地。

这件科考大案,其实就是几个粉丝引发的“血案”,唐伯虎名头太大,无论乡试主考还是会试主考都是唐伯虎的铁杆粉丝,百炼成钢那种,会试主考程敏政不单爱唐寅的文采,还极度喜欢唐寅的书画,唐寅对于程敏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绝对的偶像。

科举潜规则是什么,约定门生,唐伯虎这种人才一旦入仕,前途不可限量,同为文人,要是程敏政能让唐伯虎做他的门生,那就太长脸了,又不是没见过面,考题无非一句话的事儿,唐寅对他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无以抵御。

至于徐经花钱买考题,反倒不靠谱,他家有钱可还没到顶级富豪的级别,不差钱的考生有的是,程敏政要是真爱钱,也必是挑一个真有钱的,徐经财力有限,谁知道他是谁呀。所以徐经的“高中”,非常非常非常有可能是唐伯虎“害”了他,有福共享未必是好事,那么难的考题文士折翼无数,怎么能,怎么会这么凑巧俩人都能轻松过关呢。

唐寅的好友祝枝山曾经写过其中内情,他的叙述与地方志相符,即,唐寅应试于北京,唐寅受同行富子(徐经)牵连才锒铛入狱,主要是徐经拉仇恨拉的挺猛,太遭人恨了,舆论都传言徐经和主考官有内幕交易,后来徐经认罪了,唐寅也不再辩驳,一同被取消名次,永不叙用。

读书人的主流进取方向非徐霞客所愿

徐霞客从小博览群书,但全凭自己喜好,非常厌恶八股,以至于老师同学都视他为异类,学习成绩是顶尖的,脑子是最聪明的,但“不务正业”,别人不爱看什么,他往往看得津津有味,由此可见,他是有求知欲的,富于创新精神,不想拘泥八股枷锁,也并没有朝科举方向求学努力,他的父亲不喜功名,但也想试试孩子的实力,但15岁的徐霞客连童子试都过不去,这也难怪,他根本不感冒这些东西,入仕也不是他的志向。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科举不过,这可真不是徐霞客的学习能力不行,他读过的书基本都能记住,再用到的话几乎无需查阅,脑子很快,记忆力惊人,家里不是有万卷楼么,不好意思,不够看了,有时间就跑出去买书,他爱看的无非就是地理图志,散文杂记,只要和科举不沾边就行,曾经太着急等书看出门忘了带钱,直接把自己衣服扒了给人也要立刻换书回家继续学习,好在他换的书不多······

他的父亲徐有勉早就放弃功名,也奉劝徐霞客不要入仕,15岁的童子试一是想试试孩子水平,二是不想干预孩子过多,如果真是从政的材料,那就任他自由发展。

官场黑暗断绝入仕念想

长大以后,徐霞客对官场非常厌恶,也进一步断绝了他入仕的可能,他与东林党人结交颇厚,内中各事俱有耳闻,深感官场乃腌臜之地,徐霞客连科举都讨厌,就更别提官场的黑暗了,听着就觉得恶心,他的朋友都有谁呢?

钱谦益、缪昌期、高攀龙、文震孟、孙慎行、陈仁锡等等等等,都是大名人。

魏忠贤“执政”期间所做恶事,令徐霞客更是激愤满怀,愤懑不已,本来受几位朋友的影响心理上有小小松动,现在看来,自己的抉择实在是英明到无以复加,如果投身官场,在那个大染缸里,又如何“人与梅花一样清”呢,纯属做梦。

至于爱国精神,徐家祖辈一直到徐霞客这一代,历来是不缺的,他的祖辈因宋亡立下家规,永不仕元,后续还有人征战沙场抵御蒙古军队进犯,不止如此,家族也曾自发抵御倭寇。

亲朋好友所给的支持让徐霞客受益良多

家道中落却以工匠精神致富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生性耿直,不善结交,在当地富豪眼里,他这是自视清高,所以勾结土匪抢劫了徐家,这也是徐家后来家道中落的主要原因。

当时的大背景是江南商品经济大发展,徐霞客的母亲织布技术绝佳,他家生产出来的织布,放到市场上很多主顾都能直接辨认出来,能参与到当时的主流纺织品竞争品列,江南地区能织布的商家、个人太多太多了,这种手艺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收入肯定也是如此,即便卖到苏州,也都能轻易分辨这是徐家的产品,“素丝见名门”就是说徐家。养个资深驴友完全称不上负担。

家庭并未成为负累反而是有力臂助

曾有私人笔记记录过他的母亲,勤、善、豁达甚至被赞誉为巾帼英雄!真女子不让须眉。

家道中落后钱怎么来的?勤恳工作、勤俭持家,开源节流省出来的,虽然间或出过几个败家子,但整体的家风是以朴素为主基调的。

徐霞客的母亲王氏曾经教育徐霞客,小民以勤求生存,勤劳才会让我们的生计之物不会匮乏,现在这么多织布的作坊,就咱们徐家以精工制品出名,你学习方面也要这样呀。

天灾来临,王氏让徐霞客把自己粮食的一部分分发给灾民,有家祠和清官庙又让徐霞客去捐赠,在乡里口碑极好。

尤其是对徐霞客事业的支持,不止钱财方面,那个时代的文士不管是否做官都是受儒家教育的,父母在不远游这谁都知道,所以徐霞客虽然早就有游历的打算,因为母亲健在,并且为家每日为家操劳不借他手非常勤苦,徐霞客不忍离家,那个时候道路交通并不发达,母亲一个不好,自己无法及时回家,而且既然四处游历,即便家中出事,又往哪里去找他呢。

王氏劝他,父母在不远游是没错,但圣人也说了“游必有方”,无非就是优化一下行程计划表,比如要去哪儿,去多久,大概什么时候出发,预计什么时间能回来,把这些计划好也就是了,我哪能让家庭成为你的牵绊呢,志在四方才是好男儿之事。临走还嘱咐徐霞客,勿以为盼,别惦记我。

但这也不能削减徐霞客的孝心,王氏没办法,陪着徐霞客一同出去游历或称游玩,让徐霞客以尽孝心也行,反正王氏的意思就是让儿子干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到王氏八十岁的时候,还要陪儿子出去,因为徐霞客见母亲年岁大了,实在不敢远游,王氏就带着他一起出去爬山,而且一直健步如飞走在徐霞客前面,就是要他放心,自己的身子骨可结实了。

虽为一介女流,但王氏也醉心山水,特地嘱咐儿子,各地名胜,奇闻异事什么的都给我记下来,我要看,要听,这是你的任务,徐霞客既有孝心,还带着亏心,自然将母亲的话奉为圣旨,各地的土特产,奇异的植物、石头、风土人情、奇闻异事他都特意收集,每次归来都讲给母亲听,王氏常常听得入神,这种方式也能尽孝,徐霞客外出的时候就更加留意和记录这些讯息。

朋友对他的支持和鼓励也必不可少

上文已经大概介绍了徐霞客的部分朋友,其中的钱谦益是大力主张刊印游记的,给予游记极大的褒扬,称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还有大名人黄道周,曾与徐家可结伴游历,徐霞客的游历经验主要三点

①家传古籍

②自身游历

③朋友交流

黄道周对西南诸地就了然于胸,同游之下,也令徐霞客受益匪浅,那个时期对徐霞客有所支持的官员、文士太多,大多志趣相投,从游记到地图乃至地理学都有涉猎,徐霞客从中受益匪浅。

自身的努力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怎么能少

①眼见为实。务实求真,抵制经验主义,不受他人著作左右,毛主席就曾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盛赞徐霞客的求知、求实精神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

②意志品质。编纂游记不是游山玩水,即便是游山玩水,在那个时代他也会面临很多难以洞察和避免的危险,比如天险,登高下低的不可能没危险,那时候别说玻璃栈道了,木头栈道也都烂的不行了,翻山更为危险,明末民不聊生,有人造反直接对抗官府,有人则入山为盗,路上抢劫的有的是,即便是后来的所谓“义军”也是生命不息抢劫不止,更何况巨盗了。

补给基本靠自己,万一荒郊野外耽误了行程,那种情况是很危险的,这点倒是稍好,以徐霞客的见识,在山里也不会饿死,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野兽,人饿,野兽也饿,而且不挑食,这种危险一旦碰到很难幸免,但这也没能够阻挡徐霞客探索的脚步。

从小时候起,他就是个异类,受老师同学讥笑,就是因为他极好的天赋却自绝于仕途,毛主席还说过,游记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以毛主席的水平能说出这话,徐霞客确实了不起,可以矢志不渝的终生坚持自己的梦想,忍受他人的讥讽和白眼,这非常不容易。

在外游历不比在家,历史30多年,最多的时候一天100多里路,步军强行军也不过如此了,好不容易歇歇腿还要写笔记,即便是荒郊野外也要将见闻记录在案。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

③求学若渴。求学对象可不止书籍,还包括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农户,身上的猎户、樵夫,深山的僧道都是他请教的对象,大家平时游玩恐怕也深有体会,嘴巴勤一些,少跑无数冤枉路,更何况那个年代,可不能全凭自己的腿“试错”。

难免马高镫短,徐霞客真没寻求过官方帮助?

那还真不大可能,需要注意的是,遇到困难后求助归求助,但徐霞客有自己的收入来源,除后期,不是靠驿站“皇粮”游历的,也谈不上占公家便宜。

钱谦益是怎么描述徐霞客装备的呢?一仆从或者与游方僧结伴而行,一支登山杖,一被子,没换洗衣服,没粮食。

这纯粹是胡扯,钱谦益虽然才华横溢,基本的生活或说游历常识是非常差的,骨头软的问题咱们就暂时不提了,或者他想以此方式吹捧他的好友,或以夸张的方式突出徐霞客游历的艰苦,但如果他真要求徐霞客以这种条件游历的话,估计二人的朋友关系能掰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现在传闻的徐霞客很少车船也是不实之语,正如徐霞客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歌颂一个人也要实事求是,徐霞客一生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在那个时代的专业领域世所罕有,我们注重的是这些而不是步数成就,所以某些资料不必掩盖,实事求是即可。

他随身物品第一重要的就是粮食,这是必带的,前后不着的情况下自己也不能饿着;

地图、地理志、游记,徐霞客确有求实精神,但他并不否定一切,并不是说古人说的就是错的,里面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知识。而且他需要随时印证,虽然徐霞客的记忆力不错,但也不可能背下所有书,没到一个地方要核实,求证如果资料与实际不符还要及时修正,参照本是必不可少的。再比如那么多山名,他更记不住了,都现起名,他是知道了,换个人谁知道他说的是哪儿呢。

纸笔,这个不用多说,笔记记录,家书寄送都需要,报平安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并不是所过之地全是杳无人烟。

工作用具。这些小东西可就多了,比如火石火绒,小刀工具等等,这都必不可少的。

生活用品。比如洗漱、被褥、卫生用品等等。

陪伴游历非常重要。万一有事有个帮衬,这种人并不难找,单只游方僧全国就不知道多少,“体制”中人、游历爱好者也非常多,这不难实现,即便一时难以找到,也要带仆从至少一个,才能出发,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30年,被劫掠就已经很多次了。

究竟接受过官方多少帮助

,徐霞客曾经消费过公款,因为后期确实资金有些问题,接受捐赠的方式多样,不止官方费用。

徐霞客能享受官方帮助是有其资源基础的,那就是广博的人脉,正部级至少10个,副部级至少2个,历届三甲交游无数,这就造成徐霞客享受官方资源比较方便,比如驿站等,但总比纯公款消费的强。

当时的宦游现象非常普遍

世上不止徐霞客,但无疑他是那个时期游历方面,贡献最卓越的人,明末清初虽然战乱,也有很多人四处游历,而且不止富人,穷游者比比皆是,明末清初的游历作者多达57人,而且都是亲历,可不是抄袭他人成果,可见那时候的游记写作蔚然成风。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作者大多数都是

进士出身的官员;

举人或诸生入仕的官员;

当时称之为“宦游”,比如上任,刻意斜穿中国也得报销。

执行公务,尤其是外省,好多人愿意去,这机会铁定是要抢的。

巡查巡视,至少先把自己所辖地方玩个遍,反正沿途各州县都得接待,对高级官员如此,对异地基层官员也如此,为何?领导必须好好伺候这自不必说,异地同僚也得照顾周到,不光人家来你的地方,你想去人家辖地玩,也得靠人家照顾,礼尚往来的事。某私人笔记就曾记录,其本人就曾宦游天下名山大川。

自徐经起家境日衰到徐公临去世时资金已捉襟见肘

借款徐霞客在后期游历中,也确有囊中羞涩的状况,仅仅出门十余天就找同行的僧人借钱,可见他当时的收入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更有沿途被劫,身无余物的时候,连衣服都要好心人接济,又没钱咋办,就近找朋友借钱,朋友也没钱让他质押20亩田地才给了他20两银子。

驿站徐霞客所接受的帮助不止金银,还有马牌,可以理解为驿站的接待券,白吃白喝那种,还可以征用民力。

朋友徐霞客的朋友圈较广,朋友的朋友也是朋友,找到富户人家也资助银钱,不单自己资助,还开具“介绍信”让沿途的朋友也都帮忙照顾,一封复一封,竟然支持到徐霞客到达云南。

善心人士如同僧人游方一样,敲门乞食,总会有好心人施舍,这类受助情况的次数恐怕是最多的。

徐霞客和静闻和尚所计划目的地的一站是哪里呢,就是旅游胜地鸡足山,前几年还上过新闻,某部门要建造山门收门票钱,从古至今不收钱,老和尚直接把寺门关了,也不知道现在如何了,为何要去鸡足山呢,徐霞客的一位“陪游”是静闻和尚,南京迎福寺僧人,现在他的墓也是旅游胜地,老和尚和徐霞客同路的原因是自己用舌尖之血,抄写了一部《妙法莲华经》(八万多字),毕生夙愿达成,老和尚要将血经送去鸡足山供奉。

到了湘江的时候遇劫,徐霞客把行李一扔自己光着就跳水逃了,世传,老和尚受惊吓而死,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因为中间隔了半年多时间,徐霞客把静闻和尚留在了广西崇善寺养病,老和尚在徐霞客临走当天执意要将自己的新鞋和茶叶要回,但徐霞客没给,重诺的他一定要和老和尚圆满完成此次同行,其实老和尚已经预知时日,就在徐霞客离开的转天,老和尚就圆寂了。

徐霞客回来的时候知道老和尚圆寂,于是信守承诺,不远千里(即便是今天几乎两点一线,全程高速也要1400公里,按以前的道路状况大约要2000-2500公里),将老和尚所抄写的血经供奉于鸡足山悉檀寺,并为老和尚造塔将其安葬于文笔山。

徐霞客所著游记260万字只存60万字,殊为可惜

几十年如一日的操劳,压垮了徐霞客的身体,徐霞客停滞在了丽江专心于著作,当时的足疾已经令他无法正常行走,即便这样他还是不遗余力的发奋编写游记,此时他的身体已经趋于油尽灯枯。

徐霞客的行程(不同于网传呦,此处是经过考证,完全可信的)

鸡足山→大理→永昌→腾越→鸡足山(1639,崇祯十二年)

1640年受资助返回江阴,转年即,1641年徐霞客病逝。

“我有这个志向”一生何其精彩连毛主席都非常羡慕

主席看过徐霞客的游记,也憧憬着自己能够成行,“游历”班子定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等,并且他让中央警卫局在北京西山组建了一支秘密骑兵大队,专做考察之用,可惜由于局势的变化,主席无从脱身,他老人家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徐霞客不愧为“古今第一奇人”一生没有其他嗜好,走走停停一辈子,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几十年来从未放松自己的工作,无论古今中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他的这些文献好像不应属于那个年代,这应该是20世纪勘察家的考察著作。

古今中外,徐霞客的功绩受到无数人肯定与赞叹,其实徐霞客并不在意这些,如果在意他人的评价,幼年时期他就专心科举了,他在意的是无论面临多少艰难困苦,他一生都在钻研自己喜爱的专业,一生都在从事自己最为热爱的事业,何其快哉。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7kangjie.cn 长沙家政网【一起康洁家政】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