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雷霆的意思(成语“大发雷霆”有什么历史典
成语“大发雷霆”,从字面意思来看不难看出,其是比喻非常震怒,形容大发脾气,大声斥责。
那成语“大发雷霆”有什么历史典故?又是出自哪里?
“大发雷霆”的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提到陆逊,熟悉历史的,自然对他不会陌生,他就是在夷陵之战中,被孙权临危受命,之后火烧刘备连营的吴国名将。
陆逊,字伯言,公元222年,拜为东吴大都督,之后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公元229年,又被封为上大将军。
值得一体的是,这“上大将军”一职,并不是汉制,而且孙权独创。是为了表彰陆逊的功绩,而在大将军之上复置上大将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陆逊的官职。
陆逊追随孙权四十多年,期间他统领吴国军政二十多年,因他为人忠心耿直,又深谋远虑,并出将入相,所以有“社稷之臣”之誉。
公元245年,63岁的陆逊去世,他去世后,追谥号为“昭侯”。
还是回到问题上,来说说“大发雷霆”的典故。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为吴,建都于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曹魏的皇帝是魏明帝曹睿。
魏明帝曹睿虽然不是暴君,但他的政继和能力还是难以和曹操、曹丕相比。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时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就利用这个机会,偷偷的和东吴孙权结了盟。
孙权也不吝啬,封公孙渊为燕王。
但辽东和吴国都城建业离的很远,公孙渊害怕如果魏国来攻打,吴国离的远不能及时援助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渊觉得和吴国结盟并不是上策,所以就出尔反尔,不仅背弃盟约,而且还杀了吴国的使臣。
但公孙渊背信杀使之事传到吴国后,孙权大怒,并准备渡海出兵讨伐公孙渊。
这时,吴国名将陆逊劝阻说“公孙渊以险要的地势,背弃盟约,确实让人气愤,但如今正是群雄逐鹿之际,天下大势变化莫测之时,如果不忍小怒而发雷霆之怒,恐怕难以实现取得天下的愿望。”
孙权听了陆逊的话后,觉得有理,就放弃了出兵征讨公孙渊的准备。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就用“大发雷霆”来形容大发脾气,高声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