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几月几日
介绍万圣节:从源头探究“不给糖就捣蛋”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西方国家的人们迎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万圣节。这个节日又被称作诸圣节,是西方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的前夜,也就是万圣节前夜,最富戏剧性的时刻来临了——“不给糖就捣蛋”。
这个广为人知的短语“trick or treat”,直译为中文就是“恶作剧还是招待”。这是孩子们为了庆祝万圣节而采取的一种独特方式。他们化身为各种鬼怪,逐家逐户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如果他们得不到糖果,就会开始恶作剧。据统计,在万圣节的这一天,孩子们通过“不给糖就捣蛋”的方式,能够收集到大量的糖果。美国糖果协会的数据显示,万圣节的糖果销量在所有节日中高居榜首。
那么,这个节日是如何起源的呢?关于万圣节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最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欧洲会。他们将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在这一天,人们认为故人的亡魂会回到故居地,寻找生灵以帮助他们再生。为了驱赶这些亡魂,人们会熄掉炉火、烛光,打扮成妖魔鬼怪。后来,这种传统被凯尔特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持续一整天。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服装源于恶作剧,但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万人万相的盛景。不仅仅是单调的大鬼小鬼,还有魔术师、小天使等各种形象。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只需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即可。
南瓜灯也是万圣节的重要元素之一。它的起源与一个叫Jack的人有关,他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在万圣节当日,他设圈套将魔鬼困在一棵树上,最终魔鬼给了他一块燃烧的炭作为寻找回人间路径的指引。这根燃烧的炭被放在以大红萝卜雕刻的灯笼内,形成了第一个“Jack的灯笼”。而在爱尔兰传说中,南瓜替代了萝卜,成为了万圣节的宠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传统中元节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都是与精灵鬼怪有关的节日。在这个节日期间,人们会避免遇到晦气的事情。万圣节在中国却被包装成一个狂欢、刺激、放任的节日。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它已经成为了除圣诞节和感恩节之外的第三大节期。在夜色的掩护下,人们随着死亡之舞的节拍膜拜恐惧与死亡。
万圣节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力的节日。它不仅是孩子们收集糖果的机会,也是大人们回忆和讲述关于鬼怪、魔法和死亡故事的平台。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释放压力、尽情狂欢,同时也能感受到死亡与生命的交织。流行地带:万圣节的全球之旅
万圣节,这个充满神秘与趣味的节日,主要在英语世界盛行,比如充满古老传说和不列颠群岛。这个节日也在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受欢迎。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亚洲的年轻一代也开始热衷于这个“洋节”。每当万圣节前夕,大型外资超市都会精心设置专柜,展示各种万圣节的玩具、玩偶和模型,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小商贩也借机推出各种与万圣节相关的特色商品,让这个节日的氛围更加浓厚。
特色美食:万圣节的味蕾盛宴
说起万圣节,有几样特色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南瓜派是节日中的重头戏,其颜色金黄,象征着丰收与富足。在美国南方,南瓜派本就是初冬时节最常见的食物,而在万圣节期间,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期间的小零嘴,香脆可口,深受大家喜爱。
苹果也是万圣节不可或缺的食物。每年的11月1日,除了庆祝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命运。在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波摩娜节与新年相融合,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独特习俗。而在万圣节前夜,即10月31日,更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分享糖果、南瓜派和苹果,共同庆祝这个充满魔幻与神秘的节日。
除了上述食物之外,糖果也是万圣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给糖果就捣乱”,这是万圣节的经典传统。糖果的包装以橘色、棕色和黑色为主,造型各异,以鬼怪形象居多。尽管这个传统看似与糖果紧密相连,但其实它的起源与糖果并无直接关系。
万圣节作为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已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无论是热闹的节日氛围、丰富的特色食物,还是独特的文化传统,都让人们对这个节日充满了期待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