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又被称为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源远流长,早在汉代以前,它的日期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在夏历的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被称为祓禊之日,即春天的沐浴日。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又被称作女儿节,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性别色彩。
关于“上巳”一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的文献中。《周礼》郑玄注中提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这说明上巳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深深植根于古代文化中。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这个节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之一,充满了祛邪祈福的寓意。
《论语》中曾描绘过这样一个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的正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时的生活情形,展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活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盛行和礼教的逐渐森严,上巳节的风俗在汉人文化中逐渐衰微。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的对应传统依然被保留下来。正如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所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这两个节日,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分别代表着踏青和辞青的高潮。
如今,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上巳节作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仍然被广大人民所珍视。